如果沒有在社會的演進與現代青年/青少年的成長脈絡中去理解他們的樣貌,我們永遠只會用著自己的想像去對他們進行教育與引導,而這樣的模式,常常讓孩子長不出成為真正自己的能耐;充其量,只能成為爸媽身旁的「永恆少年」。
「永恆少年」,是古希臘神祕儀式中的孩童神,是神聖的少年,也是被母親的愛深包覆著而無法長大成熟的孩子。
我在現今的青年與青少年身上普遍性地看到來自「永恆少年」原型的人格特質。
我想推薦大家一本書,對理解擁有「永恆少年」特質的青年與青少年極有幫助。作者是榮格的學生,Marie-Louise vonFranz,書名«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絶長大»。
Marie-Louise vonFranz指出,個體到了成人階段,即使三、四十歲,仍拒絶落地,始終處於青春期的心態,她名之為「永恆少年」。她甚至指出,這樣的現象在未來社會只會與日俱增,但不是好事。在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狀態維持過久,會讓人在心態上無法腳踏實地;在情感上無法接受與進入穩定的關係;在生活上總夢想著理想式的未來,無法以真正的行動去落實在日常。
Marie-Louise vonFranz認為釋放「永恆少年」心態的第一步是「先接受自己是眾人中的某甲」。因為個體只是眾人中的一員,所以要先讓個體去工作、去從軍服役,讓個體進行集體適應,這可以幫助個體從母親身邊離開,對抗其在母親情結之下發展出來的「偽個體性」。唯有先把個體從母親身旁拉開,驅動他們走入人群,讓他們去面對無趣而困難的生活議題,他才能體悟到先削弱自己才能獲得真正成為自己的力量。
讓個體進入群體,在群體的互動中去磨掉稜角,去適應群體生活應該發展的各項能力,才能去除Marie-Louise vonFranz所謂的「偽個體性」。當「偽個體性」能去除,人才能真正踏上個體化的歷程,發展真正的自我。
「永恆少年必須學習應付他不喜歡的工作,而不是只做那些有著極大熱誠的工作,……治癒永恆少年的工作,是那種他必須要在陰沉的早上將自己踢出被窩,同時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的無聊事——必須透過絶對的意志力為之。」
當人可以藉由這樣的過程去磨練心志,強健的人格特質可以慢慢養出來,他才可以脫離少年階段,進入成年期。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