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共好 S4EP8 【讀.隱書坊】 破繭想像室:那些我們還能創造的新方法

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8 【讀.隱書坊】 破繭想像室:那些我們還能創造的新方法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3:01
|
|
日期
2025.11.14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雁行共好 S4EP8 【讀.隱書坊】 破繭想像室:那些我們還能創造的新方法

    撰文 /

    近年來,「拒學」與「繭居」成為全球教育現場共同面對的挑戰。從日本、韓國,到台灣,越來越多青少年選擇將自己封閉在房間裡,與學校、與世界保持距離。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時代的訊號,當學習的壓力、社交的焦慮與家庭的疏離交織在一起,孩子們以「不出門」作為最後的求救方式。

    這次《讀·隱書坊》由主持人小花(林岱樺心理師),與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專員—若凡,帶領我們一步步揭開這群孩子背後的故事。在拒學的背後,往往藏著的是被誤解的憂鬱與焦慮,以及一種對連結的渴望。

    後疫情時代的焦慮

    若凡指出,根據基金會近年的觀察,越來越多青少年呈現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我們實際接觸到從機構出來的孩子,超過五成都有焦慮或憂鬱的傾向。」這樣的比例令人震驚,這也呼應了《焦慮世代》一書中所提到的現象。

    疫情讓學習型態劇烈改變,線上學習的普及讓孩子們不再需要去學校,就能輕易接觸知識。小花老師指出:「很多學生會想,既然我打開電腦就能學,為什麼還要早起刷牙、出門、通勤?為什麼一定要在學校學習?」——這一連串的疑問,其實反映出現代教育的核心挑戰:我們很少與孩子討論「為什麼要學習」。

    不是拒絕學習,而是拒絕系統

    若凡從多年田野經驗出發,認為「拒學」往往不是孩子不願學習,而是無法在現有的教育系統中適應。她指出,在許多案例中,孩子之所以選擇不去學校,是因為在校園中感受到排擠與標籤。「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學校裡被霸凌,而最初的『霸凌對象』往往是師長。當老師先貼上標籤,其他學生就會學著這樣對待他。」小花補充:「所以標籤成了一種精神傷害。」當一個孩子被標誌為問題學生時,他在同儕間的孤立就此開始。這種來自權力關係的壓力,讓孩子選擇逃離,拒絕進入學校,也拒絕與人連結。

    拒學、繭居的現象不僅在台灣發生,若凡提到近期北愛爾蘭的新聞:「那邊的拒學比例在五年間暴增三倍。」甚至有三百多個家庭被要求到法院說明,為何孩子未入學。「這些家長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被困在制度的縫隙裡。」若凡解釋,在當地,只要告知學校孩子要自學即可,但許多家庭連這一步都無法完成,顯示他們正面臨更深層的教育與社會困境。小花也感嘆:「這已經是國際級的現象了,孩子拒絕去學校,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警訊。」

    我們的孩子要學什麼?

    談回教育本質,若凡反問:「到底孩子要學什麼?」在長期實務中,她觀察到最迫切的課題不是成績,而是人際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我們常說要打造『創傷知情的社會』,但在現場工作者的KPI壓力下,這樣的理念很難落實。當學業成績永遠排在第一順位時,孩子的感受、情緒、關係自然被忽略。」

    小花回應:「其實學校教育應該讓老師與學生彼此看見,不只是角色與職責,而是作為兩個人之間的真實互動。」若凡也贊同:「沒錯,當溝通能夠真誠而非出於權力,教育現場就會開始改變。」

    在陪伴中重新長成自己

    面對那些從拒學走向繭居的孩子,若凡分享了基金會在實務現場的陪伴歷程。從院內六個月的自立教育,到後續成人轉銜服務,每一步都有社工團隊的細膩陪伴。這樣的陪伴不只是生活上的照應,更是一種「有系統的支持」,讓孩子在就學、求職、住宿等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於那些家庭功能薄弱、缺乏安全依附的孩子而言,「陪伴」往往是一切改變的起點。若凡說,社工與生活輔導員的存在,就像一張溫柔卻堅實的安全網,陪他們一步步摸索「成為自己」的方向。

    共同設定目標:讓孩子參與自己的改變

    「每一位個案都有自己的自立指標與服務目標,」若凡強調。這並非外力強加,而是「共同設定」的結果。
    「我們不會替孩子規劃一條理想路徑,而是邀請他們一起思考、選擇、設定。」這樣的過程,需要意願,也需要傾聽。她笑著說:「如果只是我們單方面制定的目標,孩子根本不會接受。」因此,在陪伴中最關鍵的,不是替對方找出答案,而是陪他們去找回「願意改變」的力量。那是一種細緻的聆聽與共構,是教育與社福現場最不該被忽略的溫度。

    「真實的連結」從傾聽開始

    回到本次推薦的書《70%繭居族都能自立》時,若凡認為,書中最令人啟發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對「自立」的新想像。「這本書提醒我們:不論在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每個場域都能為孩子提供一種『真實的連結』的機會。」她說,這些連結的出發點,不是制度設計的宏大藍圖,而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願意傾聽的行動。
    「家長、老師或社工都可以從『聽』開始——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的需要,然後一起設定一個小小的目標。」當這樣的傾聽持續發生,彼此之間就會出現真實的互動,一個「人際的網絡」甚至「一個村落」便逐漸成形。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這句諺語在今日的台灣,甚至北愛爾蘭,都顯得格外貼切。面對拒學與繭居這個跨國的現象,我們更需要共同創造對話的空間,重新學習如何連結、如何關心、如何同行。

    在連結中,重建學習的力量

    在少子化與孤立感加劇的時代,「同村協力」成了新的希望。拒學與繭居不只是孩子或家庭的難題,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回應的呼喚。改變,不一定要宏大——也許是一通電話、一句傾聽的回應、一個讓人願意回頭的微笑。每一個微小的連結,都是修復的起點。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教導,而在於連結;不在於催促成長,而在於陪伴。當我們願意聽、願意陪,願意與孩子一起設定下一個小小的目標,我們就在共同學習如何重新成為人。願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村莊裡的一員,用理解與行動,灌溉出下一代的希望。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LQboEL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

    關於主持人
    小花
    本集來賓
    若凡
    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專員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