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近年來,「拒學」與「繭居」成為全球教育現場共同面對的挑戰。從日本、韓國,到台灣,越來越多青少年選擇將…

雁行共好 S4EP4 【讀·隱書坊】 教育因何傷人?如何帶來改變?
撰文 /
本集的《讀·隱書坊》由主持人淑真,邀請到兩位教育界的重要夥伴: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慈宜老師,以及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秘書長 Anita。三人共同回顧兩年前合著的作品《當教育會傷人》,並在節目中延續書中的主題——教育如何在無形之中影響、甚至傷害人,又如何仍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陣頭田野裡的啟蒙
張慈宜老師回憶,《當教育會傷人》的靈感源自她 2006 年對「陣頭」文化的田野研究。她發現,許多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在學校中卻因不符主流期待而被歧視、體罰與貼標籤。「他們不是不愛學習,只是學校沒為他們留位置。」這讓她開始長期思考教育公平與制度性排除的問題。
之後,她透過批判教育學探討教育如何再現階級差距,並與淑真、Anita 等人共同思辨,最終促成這本書的誕生。「其實學生比我更有行動力。」她笑說。對她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讓人看見苦難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從「我不夠好」的自責中釋放出來,進而思考——教育,是否也能成為讓人活得更好的力量。
教育的本質與制度
在書中撰寫第五章〈教育能帶來改變〉的 Anita,也在節目中分享多年教育現場的觀察。她指出:「教育一定會帶來改變,只是改變的方向不同。」臺灣教育目前面臨教師流失、招募困難與現場壓力失衡等嚴峻挑戰,「我跑那麼多學校,連臺北市都找不到老師,真的很嚴重。」
Anita 強調,問題不在教育本身,而在僵化的制度。「人創造制度,制度卻反過來塑造人。」她以 AI 與時代變遷為例,認為教育內容與形式都應與時俱進,否則制度就會變成阻礙改變的牆。她提到《當我離開教職》一書,反映教師離職潮背後的深層困境——真正讓人受傷的,不是教育,而是制度化的教育。
當分數成為自我價值的等號
慈宜老師觀察到,近年學生比以往更深陷「分數等於價值」的信念。儘管教育改革不斷推動,補習文化依然盛行,考試壓力絲毫未減。她指出,臺灣教育的問題在於與「資源分配」和「社會階級」緊密相連,整套甄選制度不僅主導升學,更反過來左右課程內容,讓學校被考試綁架。
「如果考試只考那些,大家就只能拼命鑽研那些。」她無奈地說。這樣的體制讓學生陷入單一標準的競爭,甚至以分數評價自我:「我雖然考上臺大,但不是班上前幾名,那我就不夠聰明。」分數逐漸取代了自我認同,友誼被潛在的比較取代,「一把尺」不斷量人。慈宜老師形容,這樣的現象令人毛骨悚然——學習被扭曲為殘酷的比較遊戲,也讓孩子把成績不佳視為個人缺陷,最終傷害了他們的自尊與心理健康。
恐懼失敗的孩子們:拒學的防衛與退縮
延續慈宜老師的觀察,淑真也從自己多年與學生工作的經驗談起。她說,越來越多青少年被「怕輸」與「怕被評價」困住。「一旦學業成績被視為衡量聰明的標準,學生就會被卡在績效焦慮中,因為永遠有更高的分數要去比。」她說。這樣的壓力,不僅造成學習動能喪失,還導致一群「退縮世代」的出現。
Anita 也補充說,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長期關注「社會退縮者」,其中許多孩子多年不出門、不上學,背後的心理機制往往與這種「恐懼失敗」有關。「他們不容許自己表現差,於是乾脆不參與。」淑真指出,這些孩子採取的是一種「消極的自我保護」——拒學不只是逃避,而是一種對評價體系的反抗,抱持著「我不比,就不會輸」的心態。
當拒學成為自我防衛
慈宜老師進一步分析,這種現象的根源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共同認同的價值所造成。「那把尺太鋒利了。」她說,「而且它被當作『公正的標準』。所以被量出來成績不好的孩子,只能吞下苦。」她強調,多數學生在面對挫折時,無法指出制度的問題,只能內化為「我不夠聰明、我不夠努力」。這種自責的心理循環讓痛苦更深,也讓拒學成為少數可行的逃生出口。「拒絕被量,就是他們僅存的抵抗。」她說。
相較之下,大學生與研究生的處境略為不同。慈宜老師在課堂上引導他們閱讀批判教育學的文獻,讓學生從理論中認識制度的不公。「當他們能看懂這套遊戲規則的樣貌,他們就不會再把所有失敗都歸咎於自己。」這樣的覺察,是一種「痛苦的轉化」,從盲目的自責,到清楚地看見權力與結構的作用,「這是減少痛苦的第一步。」慈宜老師說。
教育的現實與希望的可能
淑真拋出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能做什麼?要怎麼讓這些孩子鬆一點?」
「如果要大家不要看成績、不要論輸贏,好像真的太難。」慈宜老師坦言,這樣的呼籲在現實社會中顯得理想化,但她仍試著從心理學與教育理論中尋找可能的出路。她提到,近年閱讀過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了解制度本身就具有療癒的力量,當學生能夠意識到問題不是出在「我不夠好」,而是「遊戲規則本身偏頗」,那份理解就能鬆動內在的壓迫感。「教育的第一步,或許是讓他們知道:不是你不行,而是系統該被質疑。」
用成長而非績效衡量自己
慈宜老師提到,一組心理學家的長期研究讓她印象深刻。研究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學習不應僅以「績效」為標準,而應以「成長」為核心。在傳統教育體制中,孩子被要求用成績來證明自己是否學會、是否夠優秀;然而,這樣的制度忽略了努力與進步的價值。
她說:「我們更應該問的是,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更懂一點?是否比過去更勇敢地面對難題?」這樣的「成長性思維」,能幫助孩子在學習挫折中找到自我激勵的力量。而這種自我比較帶來的成就感,遠比被分數評價來得真實且長久。主持人淑真也指出,這樣的觀點其實與書中第五章〈教育能帶來改變〉的精神不謀而合。服務學習的本質,正是讓學生從經驗中看到自己的成長,而非只是完成一份成績單。
給孩子更多把尺
Anita 指出,若社會僅以「一把尺」評價孩子,許多人將被邊緣化。她認為,教育應讓孩子擁有多元的衡量標準,如學習力、創造力、溝通力與同理心,才能避免因成績不佳而全盤否定自己。她分享在偏鄉推動服務學習的經驗:那些課業普通的學生,一旦站上舞臺分享癌症防治或環境議題,便能展現自信與光彩。這讓她更加確信,教育不該侷限於考試,而應創造多元舞臺,讓每個孩子被看見。
然而現實不易改變,許多家長對公立教育缺乏信任,國小階段就開始補習、準備私中考試,這也讓焦慮與壓力過早落在孩子身上。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惡性循環
淑真接著感慨,自己在輔導拒學與退縮學生的過程中,常見到家長陷入焦慮的循環。「每次我們說要改變,家長就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說:『看來是我改得還不夠好。』」這種「我要改到好」的心態,讓家長在教育焦慮中陷更深。她認為,「改變」不是指家長要修正自己的錯,而是要學會鬆動對完美與控制的執著。當家長願意鬆手了,孩子才可能有空間呼吸,而這也是面對拒學與退縮現象的關鍵起點。
教育的下一步:從理解開始的鬆動
節目最後,三人一致認為,教育的改變應從更早的階段開始。國中生往往最容易被體制的規則傷到,他們被期待成為「資優的未來」,卻也正處於最不穩定的成長期。張慈宜老師指出,真正的教育改革,不只是制度調整,而是價值的轉向:從單一的聰明標準,走向多元的成長。唯有承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亮點,教育才能回到「培養人」而非「篩選人」。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9njK8n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
下一集《讀·隱書坊》將延續對話,探討「被體制所傷的國高中生」與「家長如何在焦慮中找到新位置」,期待更多聽眾一同加入這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