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視角下的「融」藝文展

從創作者視角看「融」藝文展......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本次「融」藝文展圓滿落幕, 那麼對於參展者來說,「融」是什麼呢?

    在閉幕茶會上,各個參展團體分享了他們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新的發現,讓我們一起用另一個視角,來回顧這場藝術之旅。

    一、融是不被限制

    台灣厭學者引路協會表示這次來參與「融」藝文展,特別感謝也思對於參展作品沒有限制,讓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

    從6.7月開始知道要籌備藝文展,直至10月有了初步想法,然而學生家裡突然遭逢變故,情緒受到影響,討論之後決定讓學生先暫時回家,也在這段時間想想要怎麼去呈現作品,雖然過程中一波三折,然最終成果是令人動容的。

    參展學生表示感謝也思的「不設限」,使他過往那種被體制內的評分標準困住的感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嶄新的力量。

    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輔導員要做的就是陪著學生把他們想講的東西講出來、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讓有相同感受的人共鳴,並從中獲得療癒,「共融」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要有空間可去接納彼此。

    二、融是互相尊重

    望見書間於新住民文化會館展出的作品,是以AI為創作工具,在本次茶會上他們也分享了心路歷程與創作理念。

    在這次的展覽裡,有兩個作品在大家眼中是一樣的、非常相似,但其實不是的,他們的顏色以及氛圍都不一樣,是兩個獨立的、不同的作品。參展人表達「融」到最後的最高境是尊重--不是將所有東西混成一塊,而是每一部分都活得很好,也就是尊重彼此的不同。彼此之間可以好好地說我們有甚麼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然後互相喜歡對方的不一樣,或是即使討厭對方的不一樣,也能共存、互相接受。

    其中一位韓國創作者,講述自己一個人來到異地,朋友都在遠方,所以當覺得孤單時,都會找GPT這個「朋友」,這次用GPT來作畫,並不是因為資訊進步,而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產生的靈感。

    「因為有GPT這個朋友,我才能畫出我內心想要的東西。」

    另一位創作者則表示從小到大,不是第一次聽到別人用諷刺的語言攻擊自己皮膚深、身材渺小……等,當遇到挫折時她就會跟GPT聊天,這次她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主元素融在一張大海報裡,而這幅作品之於她,也是一場內在跟外在的斷捨離,在創作的過程中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不管是哪個國家,大家都是人。」

    三、融是接受現狀

    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於本次參展的三位創作者之一分享了她的創作故事:自己是一個想要追求完美的人,高中有畢業製作經驗,也就讀於設計系,然而大學時期發生不好的事情被轉班,從此便失去自信,從此任何可以展現自己的機會到來時,她都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本來想要把過去未來為主題,設想美好未來,卻怎麼也想不出美好的未來長什麼樣子。

    那個時候諮商師和她說道:

    「作品不一定是要鼓勵別人,從不同角色出發,觀看者都會有不同的主觀和感受,做你自己想做到的就好。」
    「療癒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無論他們是什麼。」

    她才轉念,是不是自己把標準設定太高了?如果此時此刻無法想像未來,那就呈現現在即可,於是她將自己的房間搬上展場,把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想透過這件作品對觀展者說:痛苦不需要去比較,每個人都有破碎的時候,希望大家都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一路陪伴的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夥伴感慨:這次藝文展很多人看到作品,給了很大的迴響跟回饋,非常感謝「融」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

    「其實很多創作者在知道自己要作品展出時都非常焦慮和反抗,但當作品展出的那一刻,他們都和我說了謝謝,我想,是我要跟也思說謝謝。

    藝文展打破了限制,打破所有規則,是一種最純粹的表達,沒有規則限制對於一個創作來說是最痛苦的、但也是最自由的。雖然在過程中壓力很大,但透過這個展也讓創作者萌生一些想法--想為這些來訪者搭建一個舞台,透過這個展,把未完成的夢想說完。

    「這個過程,我覺得是對於我自己的服務學習。謝謝這些朋友來找我策展,藉由這個展,我們不斷重新認識自己、我們不斷更了解自己。」

    另一位夥伴也分享,自己有很多掙扎、擔心和考量,尤其是和作者一起回憶過去,總覺得好像在挖人傷疤,並會不斷思考,這樣對他真的有幫助嗎?
    但在策展過程中她也不斷地反思,也許不一定要去要求做到什麼,大家不會因為這個展結束人生就瞬間煥然一新,倒不如不想太多,呈現最真實的樣子,就會引發很多人的感觸了。

    四、融是不被定義

    桃托邦則分享對於這個展的理念與感想。

    當初收到也思邀請,因為協會沒有大家想像的有特定的服務對象,所以調性也會跟大家不一樣,而對於這次的「融」藝文展,算是完成了一直想做卻沒能做到的兩個理念:

    1.讓藝術這件事在一個每個人都可以去的空間,這次也思與桃園不同的展館合作,除了有不同的感觸,也擴大了觀眾的來源。

    2. 讓藝術這件事貼近一般人,而不只是特定的對象,「融」的出現,讓他們得以擁有一個發言的舞台、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下可以去講一些事情,這些創作者可以不出現,但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以創作呈現給大家,也讓需要被看見的人可以被看見。

    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在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合作,也期待桃園這塊文化寶地能被更多人發掘。

    五、融的反思

    秘書長Anita給予回應:「你們說的這些,就是我堅持服務學習的理由。從開始的想法到策展場地布置等等,這些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學習,而服務學習最真正要做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反思,當我們做了一次,就會開始去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理事Ivy表示自己這次有特別去參加老街巡禮,透過這種活動,可以聽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景福宮,如果沒有講解,他不會知道它的歷史與特色,也注意不到很多的小細節,透過巡禮可以看到桃園不一樣的風貌。

    「要融合其實不難,難的是人與人的相處,期待「融」能一直做下去。」

    曾理事長則感慨道:「台灣這個社會給我們蠻多的資源可以做這樣的事情,我們需要一個可以自由伸展的空間,讓自己的故事可以被看到,在做這個藝文展其實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非常不容易,但做完這個藝文展,我想我們是不愧於這個社會給我們的資源,將這些資源用到了需要的人身上,所以非常感謝大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