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思自創辦以來就以推廣「服務-學習」為宗旨,雖然「服務-學習」因為執行與理解的不同,至今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也思將服務學習定義為一種經驗教育,是以人類與社區需求為教學媒介,透過課程活動設計、結構化的反思達成預定的學習效果。換言之,為了讓學生處理生活議題,「服務-學習」是被明確地設計,將「服務-學習」的重要內涵—特別是互惠與反思,整合在方案或是課程中,不同的方案強調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的議題可以是智力、社會、公民、健康、生涯或心靈等。
在也思推廣「服務-學習」這些年來特別感受互惠(reciprocity)概念是建立夥伴關係的關鍵因素。必須將學校或機構與社區間、也思帶領人與教師間、以及帶領人與學生之間的每一位參與者視為既是服務者也是被服務者,每一方都應將另一方視為貢獻者與受惠者,彼此除了是資產是需求,更多是精神上的夥伴關係。因此「服務-學習」的課程或行動方案設計必須,理解社區需求的脈絡、提供有效且持續行動方案,可以說是社會設計的歷程,絕對不是將社區當作一個實驗室的概念。
那麼「服務-學習」到底是方案?還是教學法?抑或是生活哲學?
若作為方案,可以讓學生達成以學科為基礎的學習結果,如批判性思考、資訊素養、閱讀素養等等;若為教學法,是以經驗學習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帶領學生學習批判性思考,實務驗證分析及挑戰信念;「服務-學習」也可以是一種互惠的哲學,是從慈善到社會正義的邏輯思辯歷程。不論以何種角度哪一個角度詮釋「服務-學習」,都能達成在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教育意義,並引導學生改變社會的潛力,繼而發揮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創新社會。
「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
「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來自經驗學習之父—約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認為真正的教育來自經驗,而經驗必須透過觀察以及反思,綜合的抽象概念,然後實證,才算是獲得學習,這樣經驗學習模式,也是「服務-學習」的理論模式之一。
其次在「服務-學習」的教學現場,運用了「批判性建構認知教學」,首先,教師必須建構自己的教學理念,反省教與理論之合理性,同理,具備批判興思考的教師所落實的教學活動,是以提升學生自行建構知識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指標,期待能夠培育具有知識建構能力的人,包含辯證對話、敏銳觀察、合理質疑、分析比較、邏輯推理、解決問題、自我反省、冷靜思考、臨危不亂等能力。
「服務-學習」課程設計將以學生心智發展為主要依據,以問題導向的教學為依歸,在課程活動中充滿提問「為什麼?」、討論「怎麼會這樣?」、探索「如何解決?」,不受限於標準答案、著重開放性假設與思考,教師不是答案提供者也不是真知的擁有者,教師與學生同一陣線,共同探索問題解決方法,共同創造生命價值。
「服務-學習」不論是方案還是課程必然有學習目標,是全人品格教育的具體實踐,一個具有優質反思的「服務-學習」活動,才能連結服務經驗跟所學的內容,才能促使參與者發展思辨能力與學習。
正名「服務-學習」
當2003年由當時的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制定「服務-學習年度計畫」,為臺灣推展服務學習奠定厚實基礎;又2013年教育部將「服務-學習」納入免試超額比序,希望發學生人文關懷精神,培育公共服務熱忱。雖教育部用意良善,但是配套措施並不完善,大部分的教育現場工作者並不理解「服務-學習」的內涵,受到臺灣志願服務發展的深刻影響[1],因此衍生功利主義、背離社會正義的扭曲印象,「服務-學習」在校園間早已背負汙名。
雖然「服務-學習」一詞逐漸弱化,但我們仍堅持使用「服務-學習」作為核心課程,將強調將以與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是與社區連結的學習,是具課程基礎的社區服務,在教學法上除了必須嚴守基礎原則及實施,避免社區淪落學習的實驗室。
總之,未來的實驗教育將以「服務-學習」與社區連結為核心,以「服務-學習」的學習歷程為課程設計主軸,以反思帶領學生深度探究社會議題的脈絡與複雜性,同時發展進一步的能力所及的公民行動方案。
更多的期盼是:藉由實驗教育落實「服務-學習」理念的同時,讓我們能夠更嚴肅梳理「服務-學習」與社會正義的關係程度。
「服務-學習」的效益
根據許多文獻記載「服務-學習」可以增加對於學習內容了解與應用能力,人際關係上獲得更多的溝通技巧、領導力與協同合作能力,有因為對於社會議題的複雜性有深入了解,能連結社區,相對於未來的生涯選擇更具信心。
儘管也思有七年的豐富教學經驗,但是累積的研究記錄遠少於學生的學習效益。原因之一是受限於「時間」,不論是校園或是機構接因為升學考量因素,而無法提供完整且足夠的時間讓「服務-學習」得以落實,再加上「服務-學習」非考試科目,未能受到重視,課程多是短暫而片段,甚至是被當成是教師的喘息服務,無法長期追蹤學習效益甚為遺憾。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期盼「服務-學習」能在實驗教育中發揮教與學的效益。
為了彌補上述缺憾,我們邀請目前正在校園班級執行服務-學習的教師表達他們看法,請見附件資料。正如所言,「服務-學習」是一個非常值得持續發展的教學法,也是教育翻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