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起——每一個孩子

高中職教學經歷即將滿二十年,我毅然決然從體制內出走,決定成為一位實驗教育的行動者,我的行動肇始自一雙雙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神,一群群屆滿十八歲的高三生,對於前景,他(她)們充滿惶惑——這讓我驚覺,體制內的教育型態極少看見個別差異,因為看不見個別差異,要「適性教學」談何容易!

尤其是這幾年的教育生態驟變,孩子們在課堂上找不到動力,反而在課後往歧路結盟。我曾在深夜接獲脖子被砍一刀的孩子打電話來求援;我曾目睹孩子在課堂上因經濟困境嚎啕大哭;我曾握著一雙又一雙顫抖不已的雙手,只因達不到父母的課業要求,不知如何走回往家中的那條路......

教師的使命感來自於孩子——想牽起每一雙曾經找不到援助的手;想理解每一顆不被同理的心;想看到每一雙迷惑的眼神中那微渺的希望之光......於是,我決定走出體制,希冀能針對個體的教育盡更多心力。

於此同時,「也思」服務學習教學法進入我的教學現場,讓我有了另一種教育創新思維,我開始與「也思」秘書長——瑤萍,研擬各種可以讓孩子不只是在功績主義的催逼下痛苦求學的方式,就這樣,「也思實驗教育」的概念成型、計畫開始進行,場地幾經尋覓,過程之苦,真的難以細說。但是,憑著一股傻勁,我們終究走到這裡。這場實驗教育之旅最重要的一哩路,我們需要有志一同。

學習應該是主動的,只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去行動、去實踐,我們相信,行動會讓孩子們創造「志業」;實踐會引著孩子們走出「職涯」。我們有個願景——落實學習活動於真實的生活中,讓孩子們切身去感受、深刻去觀察自己生活的這個環境,透過這些過程,孩子能回歸己身,找到自我的位置與價值感。我們希望透過服務學習、社會設計課程,讓孩子真實的經由生活去學習,深化公民素養,對於孩子們的志業擇取與規劃,將是內在整合後的決定,而非受制於師長或社會的期待。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被喻為台灣史上最大的課程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以知識為區隔,從能力導向變成以素養為導向,用領域學習取代單獨學科規劃,以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這樣的理念絶對是好的,但一個人的素養與品格要由內往外培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要由教學現場開始向上推展,才得見其成效。然而,教育現場的老師在課綱結構改變的壓力下,很難有更多餘裕與精力去往孩子的內心觀看,教室裡的教師與學生,只隔著一張講桌,心卻離得很遠。

素養能力的培育絶對要因著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才能見其成效。現今網路技術普及,國內外免費學習資源充足,莘莘學子們需要的是新型能力——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關乎國家競爭力。未來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素養」的新公民。而如何成為具有「素養」的新公民?體制內推行了多年的「服務學習」,一直是學生為了升學而不得不累積時數的「必修」課程,對此,「也思」一直深感遺憾,也更積極在各國中小推行真正的服務學習課程。但升學壓力與體制內的課程架構影響甚鉅,「也思」能做的有限。

如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是教育新契機;實驗教育是「也思」的新契機。「也思」擬藉由自學團的設立,運用服務—學習教學方法,讓學子們深入社會去看見問題,發展議題,藉由團隊合作進行做中學、錯中學;捲起褲管,踩進田野,深刻觀察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希冀孩子不只看見問題,更能在反思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服務—學習」是為了汲取反思能力,讓學生看見社會脈絡中需要去理解的問題;經由團隊合作、「社會設計」,我們希望孩子們能激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理解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去創造共好的環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