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復身心,才有機會重啟動能。
前言
家長代表琪玲說「十一年來每ㄧ步都是摸索與學習,所付出的、所糾結的衝擊,無法以文字簡單形容。」我想不只是文字,就算是與她促膝長談幾夜也無法盡訴那些甘苦。但她終究站在這裡,細訴這十一年來陪伴孩子的點滴。對她,我原來曾有的不捨,如今轉換為澎湃洶湧的感動與佩服;這些生命歷程,我們若能在經驗者牽引與經驗參照中,才不會不斷繞遠路。
我常心懷感恩,因為有一個可以持續在家庭工作的位置,我們得以發展針對家有拒學/退縮孩子的階段性工作與看見。我們可以持續分享這樣的工作經驗,讓還在暗夜中摸索前行路的家庭,得以藉著微光,辨識自己在家內的所在與可以挪動處。
我是一位高中職教師,也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之路走了二十四年,從與青少年拚搏的日常,走到聆聽拒學家庭的家內故事,翻動每一個困難家庭的家內土壤。對我來說,沒有翻遍每一個家庭的家內故事,我不敢輕易言說自己已然了解他們的生命和困難;也因為這些細細聆聽、仔細翻整,我得以洞見每一個受困的家庭,仍是生機盎然、充滿動能。
本場次論壇摘要
(一) 從孩子「外顯」的退縮、拒學、繭居,看到不斷的「內耗」。
(二) 青少年的脆弱與堅強是一體的兩面,找出扭結處才能解困。
(三) 家人,到底是「加」人?還是「枷」人?
(四) 讓自己真實存在,才能真正互相連結,成為「佳/家」人。
(五) 家人之間需要情感連結,卻又害怕情感連結。讓我們在家人關係中真實的存在,才能開啟真正的連結。
(六) 從父母開始練就「返身性反思」的能力——要有涵容他者的能耐,端賴返身內觀的反映能力。這份返身內觀的能力建立在我們自己要能真實的與自己的內在接軌,唯有先和自己連結,我們才能發展在關係中涵容差異的能力。這樣的「返身性反思」的能力必須往復來回於他人和自身的反映對話過程,在往外與他人互動協作中,發生了往內返身回溯的雙重歷程。唯有父母能具備返身性反思的能力,孩子也才能有機會在父母的反思與反映中去覺察自己的狀態。
(七) 陪孩子在憂鬰的低谷待一下——說不出有力量的語言,就讓安靜陪伴展現力量。
(八) 三組常見的家庭互動模式:
脆弱的孩子+擔憂的父母=控制的行動
脆弱的孩子+晚熟的父母=家庭的糾纏
心智化小孩+放手的父母=信任的關係
(九) 協助拒學/退縮孩子,要從家庭系統開始,才能發展到社會系統的連結。
家庭中的每個人都要常常提醒自己的兩句話
當我們不再期待自己是某個角色時,我們才能找回自己。
當我們不再期待家人應該如何時,他們才得以成為自己。
講師/筆者介紹
也思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 林淑真
我是一位老師。
因著這個肉身的拚搏,我可以真真實實與學生們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合作性冒險」。
藉著織入彼此生命的行動,我們從「個體的存有移向關係的存有」,共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