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怒神」第14集 – 當什麼都不說,其實是渴望被懂
本集邀請來賓曉楓,分享她16年國中教職生涯的經歷。作為曾陪伴過無數學生的教育者,她深刻感受到青少年面臨壓力的多面性。作為家長與教師,如何平衡孩子的自由探索與引導?這是教育中值得深思的課題。
支持的力量與環境的影響
青少年在面對情感挑戰時,無論事件大小,其心理狀態往往比表面顯現的更加深刻且脆弱。曉楓指出,很多孩子的行為如拍桌、怒氣沖沖地離開教室等,常被誤解為對教師的挑釁或對規則的不尊重。然而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可能是尋求情感宣洩與理解。
以一名國三學生的故事為例,他在國二時與同班女同學成為班對,但升上國三後,女同學在未正式分手的情況下另結新歡,而新對象也在同一班級,這種「三人同班」的情境使得該男孩感到被劈腿與背叛,複雜的情感糾葛,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如果教育者能敏銳察覺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並提供一個能傾訴與被理解的空間,這將是幫助孩子渡過困境的關鍵一步。
青少年與家庭間的橋梁
青少年在情感困惑時,除了尋求教師的支持,也需要家庭成員的理解,但家長有時可能因忙碌或缺乏相關經驗,而無法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心理需求。曉楓分享經驗說,教師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角色,也常在無意間成為學生與家庭之間的橋樑,當家庭能與教師一同建立起對孩子情感狀態的關注與理解,便能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協助他們克服低谷與挑戰。
曉楓老師認為,青少年的成長不應被過度標籤化,無論是課業迷茫還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大人們的開放態度與支持,能成為孩子探索自我和未來的重要基石。她也推薦可利用如「大學問」網站和「啟夢營隊」這些平台,幫助孩子了解升學與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建立溝通的三部曲
最後回歸本質,她認為孩子需要的不是大人的答案,而是傾聽與陪伴,與孩子溝通時切記三步驟:讓他說話、教他說話、陪他說話,並以耐心與愛心引導,當孩子感受到來自大人的支持時,便會在需要時主動尋求幫助。而我們能做到的,是耐心傾聽、陪伴孩子探索,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力量。
—–
▍主持人:宗仁&雅君
▍來賓:曉楓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bWZ7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