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家鄉有我來」系列:勇氣

(文:專業帶領人/陳宗仁)

班級:台東縣瑞源國小五六年級

    這堂課我們邀請帶領人徐暘老師安排了「走繩」的體驗課程,很多孩子都沒有體驗過這樣的低空繩索活動,然而,走繩在體驗教育裡其實是很常用的設計。

徐暘老師在上課前做過場地的評估與勘查,發現校園裡的籃球場是一個適合的場地,雖然在草皮上更能讓孩子接觸到自然的鋪面,但因為操場邊的草地不夠平整,且最近氣候的不穩定也讓草皮顯得濕滑——因此在安全評估之下,老師決定把走繩場地安排在籃球場的一角,利用籃球架的柱子來固定繩索,戶外體驗課程的設計,學生活動的安全性是第一優先的考量。

課程開始,徐暘老師沒有做太多複雜的說明,就請孩子直接挑戰上繩,並由一位同學擔任援手,讓孩子自由憑藉自己的肢體平衡感,尋找能夠走在繩上的方法,體驗教育強調自然知識與空間知識的重要性,透過體驗與架構性的反思,能引導學生獲得產出性的知識,這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我們看見大多數的同學願意挑戰自己內心恐懼,在一次又一次的走繩後,顯得自信提升不少,在團體互相加油的氣氛之下,短短的兩堂課時間,讓孩子充分享受走繩的樂趣與學習。

 在下課前十分鐘,徐暘老師跟大家圍坐在一起進行回顧與反思,也給出了一個反思作業:請每位學生列出自己覺得害怕不敢嘗試,並且告訴自己會想嘗試在這學期結束前,努力去克服與完成的三件事。徐老師提醒大家,把剛剛走繩的勇氣與體驗的感覺記住,帶著這樣的信心,嘗試為自己突破心中的難關。

 隔週我們收回了學生的「害怕三件事」問卷,看著學生寫著:不敢跟老師單獨說話或回答問題、不敢一個人做事、不敢在晨會說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怕黑、怕高、怕蛇、怕蜘蛛、不敢坐雲霄飛車……等等,還有一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寫出來,也許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下筆,面對恐懼這件事,我們相信大家都需要時間,而我們也願意再讓他們好好思考來回答。

    接著我們請學生進行分組,分組的目的是要開始準備兩周後的「接待行動」:孩子們要接待來自也思自學團的高中學長與學姊們,自學團安排了兩天一夜的時間造訪瑞源,他們這趟旅程的主要目的是想好好認識瑞源這個可愛的農村,也將帶來一堂關於氣候變遷的主題課程跟我們的高年級孩子進行分享與交流,這趟公益旅行有「大手牽小手」的行動目的,希望讓兩邊的學生都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

 在學生「害怕三件事」的答案裡我們發現孩子普遍對於「表達想法」與「公開面對他人說話」不夠自信,而透過五到六人的分組,可以有互相支援的效果,就像走繩運動一般,如果有援手在旁,大家都會比較敢於嘗試上繩,團隊之間的信任感非常重要,當有團隊夥伴一起面對一項全新的目標時,縱使陌生或是有挑戰難度,也都會讓大家比較敢嘗試挑戰。

    孩子們對於自己的家鄉在上學期「愛從家鄉出發」行動方案中已經有了很多基本的認識,這次的接待行動,我們準備讓孩子再一次的練習,如何將自己的所學應用出來,好好接待來自遠方的客人們,孩子是家鄉的主人,瑞源有你們,真好。

帶領人徐暘老師心得:

感謝宗仁老師的用心記錄,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就有與宗仁老師先行討論過,他希望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勇於去突破自己。

在這次走繩活動前,我先讓孩子們用手比出了對於走繩這項活動的自信心高度,大部分的孩子手都沒有舉得很高,而在走繩過程中,我一直不斷鼓勵孩子多練習,並在活動結束後讓他們回想一下自己原本比的高度,跟自己能不能走好繩是否有關聯?有些一開始自信心不高的孩子發現自己在多次嘗試後就能越走越好,這也是我想傳遞的事情——自信心是可以練習的,透過不斷的嘗試,是可以慢慢提升的。

最後我所提出的反思問題,是讓孩子們去思考自己所害怕的三件事,但我並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去完成,我的目的是讓他們看見自己,先做到認知這一步,讓他們經過這次走繩的經驗與反思,面對困難能有拿出勇氣嘗試的這項改變,也期待下一次的會面,我能看見這群孩子更加自信的樣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