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

EP.25【聚焦青少年】與青少年對話—當孩子自知成績表現比不上父母時,如何擺放自己的不安?

整理/游賀凱

邀請敏暄與序翰來錄音時,有我在他們身上看見的「好學生」標籤,可我同時也感覺到他們內在蘊含的故事,那些故事在好學生的模樣下,並不容易出現。我一度以為,如果他們能說出在好學生樣貌之下的聲音,已經是夠了不起的事情,能夠覺察到社會的期待,而願意承認自己的聲音,這樣,已經夠了不起。

可是,他們說的比這些更多,他們不只說著關於「好學生」的一切,他們更是說著父母對他們的善待,而想要回應父母。

敏暄年紀還小的時候,她喜歡在放學後與親人分享學校裡的生活,親人也自然地問及她與同學的成績表現,也不自覺透露了關於學習的價值觀,親人的價值觀之中似乎有一種「比好還要更好」的標準。這讓她相信,要比同學更高分才是優秀,才能符合親人的期待,尤其這些對話反覆出現之時,從親人而來的價值觀幾乎就無可避免的內化也成為她的價值觀。對敏暄來說,這些對話的開始,起初只是因為她喜歡與親人分享學校生活,可是後來,卻不得不談及關於成績的自我超越。

序翰曾經被同學肯定過他的認真,也是同學眼裡的好學生,可是當他看見有其他同學考了會考的高分,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的表現就稱不上認真。甚至當他意識到父母的優秀表現時,他想到的是,無法像父母表現得那麼好的自己,是不是不配當他們的孩子。

敏暄與序翰知道自己到達不了心中的理想成績時,接受著照顧的他們心中難免不安,於是想─「在成績之外,我還能做些什麼回饋父母?」

敏暄說:「我以前對做家事都好陌生,現在就慢慢開始嘗試做家事之類的,就是努力想要做出一點回饋,至少不會覺得那些東西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讓人覺得很不安。」

序翰說:「我就想我到底可以怎麼做,像是我最近都比較晚睡,晚上兩、三點時,我看到桌上還沒有收拾的碗盤或剩菜,我就會把它處理掉,或是我會主動提出可以幫忙做一些家事之類的,既然我學業不行,那就從其他部分讓父母開心一下。」

承認自己做不了那麼好,卻又接受許多照顧的不安,想用做家事的方式來回報父母,他們的心意,不一定有對著父母的面說過,可是這些內在的聲音始終存在,彷彿在說─「謝謝你們,我就算做不了像你們那麼好,還是想要回報你們的付出。」

正是因為內在的深刻,許多有重量的話語就變得難以輕易說出,其中或許有著家中長久以來的故事,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消解,但困難的從來不是問題無法解決,而是在共同面對問題的過程中,怕是傷了彼此的心。

序翰有時的故作輕鬆,不是想要迴避困難的溝通,而是想要保護家人之間的關係,他不想因為這些近乎無解的溝通過程而加深彼此的隔閡,他寧願避開嚴肅的議題,只和家人談論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於是,他看似沒有長大的人設,卻是他的長大,也是他對於家人的著想。

敏暄較少對家人透露自己的焦慮,是因為她知道一旦說了出口,也會讓家人陪著她一起焦慮,這樣一來,她既解決不了自己的焦慮,也安撫不了家人的不安。她找到的方法就是幫自己打造能減緩焦慮的生活,也試著在焦慮發生時與朋友說話談心,避免家人為她擔心憂愁,這些她運用資源以緩解自己焦慮的安排,就是她想讓家人與自己都自在的心情。

語末,談到成年之際的他們對自己的期許會是什麼時,敏暄想從過去她不斷包容他人而遺忘自己的狀態,走向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與著想,她想要照顧好自己的狀態,想要自己就算達不到理想標準的那麼好,也依然是那個喜歡與家人分享的女孩。

序翰儘管擔憂自己不是父母的好孩子,他依然帶著勇氣與渴望,期許自己成為父母的好朋友,他想要與父母靠近,想要什麼話都能講,想要在與家人一同面對困難時也不疏遠。

他們默默完成的家事,以及這些不知道藏了多久的自我期許,從他們自小接受的善待與生性的善良累積而來,而這些都與成績無關,只與他們對家人的情感有關。

立即收聽:

Podcast對焦教育現場EP.25【聚焦青少年】與青少年對話—當孩子自知成績表現比不上父母時,如何擺放自己的不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