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逗陣淘學趣》第十集:多元探索,自在做自己
在臺灣,「留學」一直是一個既夢幻又現實的話題,這集節目邀請了一位特別來賓——Shuo,來分享他從紐西蘭留學、就業,再到回臺發展的完整歷程。Shuo目前擔任一家馬來西亞外商公司在臺灣的總經理,專門為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
回臺契機:追求穩定生活與職涯探索
Shuo在2017年返回臺灣,進入目前任職的外商公司,當初他並未特別鎖定外商企業,而是單純希望能找到一份不需要加班、上下班時間穩定的工作。這樣的想法,源自他在紐西蘭多年工作的經驗。在那裡職場文化重視個人生活的自主性與尊重,工作與生活之間有清楚界線,不強調加班文化。
然而,儘管紐西蘭的工作環境優渥、生活安定,他仍選擇回臺。他坦言,當時29歲人生陷入一種迷惘的狀態,雖然在紐西蘭能穩定生活,但也缺乏挑戰與更大的發展可能。於是他做了一個看似冒險,但對他意義重大的決定:回到家鄉臺灣,重新尋找方向。
紐西蘭的15年
他的紐西蘭之旅從2002年直到2017年,歷時近15年。這段期間,他不僅完成了學業,也在當地工作多年。有趣的是,Shuo回臺後所從事的職務,與他原本在紐西蘭所學科系大相逕庭。他目前負責的工作內容主要與資料分析、非營利組織的策略建議有關,但他在大學時學的卻是「日文」。這樣的跨領域轉換,引來主持人驚訝地追問:「你在紐西蘭學日文?然後你在做統計分析?」這種反差也凸顯出留學生活中,學生常因為現實條件,如學費、家庭壓力而做出務實的選擇。
Shuo說,在國外唸書的費用非常高,一年平均約150萬臺幣。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希望能儘快畢業及早工作,因此在選科系時,他並非完全依據興趣,而是考量能否快速完成學位,這也顯示出許多留學生在外所面臨的現實壓力,不僅要適應語言與文化差異,還得在經濟考量下壓縮學習與生活的節奏。
語言、文化與自我成長的旅程
他說剛開始在台灣生活時,最明顯的衝突是語言混雜,每當在講中文時,會不自覺地夾雜英文詞彙,這種所謂的「晶晶體」現象,常常讓人誤解或覺得做作,但對Shuo來說,這只是長期在雙語環境下自然會出現的用語。
即便語言轉換有時讓他在溝通上卡住,但他也表示,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有不同的優勢。例如,有些概念用英文講更精準,反之亦然。這也讓他在處理工作上與人際溝通時,能選擇最適當的語言來表達。雖然有人會笑他中文文法奇怪,但他已習慣這樣的語言交錯,並接受它作為個人經驗的一部分。
在服務業中練就實力
Shuo分享在紐西蘭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電信業擔任門市人員,需要與顧客溝通、推薦方案與銷售產品。這樣的經驗讓他語言進步飛快,因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顧客互動,他必須在多元語境中快速反應、適應與表達自己。高中階段儘管人處異鄉,卻常與其他亞洲人為伍,中文與母語仍佔了很大比例,但踏入職場後,英語才真正發揮價值。
紐西蘭的高薪與高物價
雖然紐西蘭薪資相對台灣較高,但物價同樣昂貴,加上稅務制度分級明確,使得想要累積財富並不容易。基本生活所需雖無虞,但若想突破現狀,則需更高的職位與專業能力。然而,紐西蘭市場規模小,晉升與轉職的機會有限,也因此讓他開始思考是否要另尋發展空間。
他表示,紐西蘭的社會福利確實優渥,小孩教育補助、生活津貼等政策完善,生活可說相對輕鬆安逸。他的姊姊仍居於當地,育兒成本負擔不高,甚至政府每週還會發放兒童零用金,這在許多國家難以想像。
為愛回台,意外開啟新篇章
Shuo回台的契機之一,是因當時的女朋友也來自台灣,為了這段感情,他選擇放下在紐西蘭安逸的生活回到台灣,但可惜感情最後並未修成正果。儘管如此,他說並不後悔這段選擇,也因為正是這次轉變,讓他有機會重新認識台灣的工作與生活樣貌,並在文化與專業層面上都得到更多刺激與養分。
台灣的工作文化與紐西蘭截然不同,節奏快、工時長、壓力大是普遍現象。他當時的心態是,趁年輕肝還新鮮,就該多嘗試與承受,這樣的轉念讓他在面對挑戰時,選擇不逃避,而是投入其中,當作另一種自我鍛鍊。重新適應台灣生活並不輕鬆,但也因此更激發Shuo反思生活的意義與自我價值。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一種心境與人生觀的重新排列。
學習回歸:重拾閱讀的習慣
近來,他也開始為自己保留更多的「me time」,在工作與人際互動之餘,會讓自己留點空白,選擇在隔天再回訊息,也慢慢養成重新閱讀的習慣。「想起上次完整讀完一本書,還是在剛到紐西蘭的第一年。這麼多年過去,我希望能再次找回當時沉浸在閱讀中的專注與平靜。」
這些生活上的微調,都是為了讓他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保有一點自我節奏與心靈喘息的空間。透過閱讀、沉澱與反思,Shuo期待能在語言與文化的交界中,找到更清晰的自我。從紐西蘭到台灣,這段跨文化的遷移不僅是空間上的移動,更是一段深刻的心靈旅程。語言、工作、感情與自我認同,在這段歷程中成就了如今更加成熟與多元的Shuo。
—–
▍主持人:Ivy & Anita
▍來賓:Shuo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Lnmbj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