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陣淘學趣 S2EP12 凡是學習都須要專注

第二季《逗陣淘學趣》第十二集:凡是學習都需要專注

第十二集的淘學趣邀請到來賓吳孝彬,他的工作是經營一家生產工業用溫度計與濕度計的公司,這集節目透過有趣又專業的對話,一起聊聊他求學歷程背後的故事。

語言與勇氣的自我突圍

孝彬分享學生他的英文成績算不錯,但真正出國留學時,仍感受到語言與文化衝擊。回想第一次上台用英文發言,他坦言當下腦中一片空白,連最簡單的單字都忘光,所幸教授很友善,願意協助他解釋圖表內容,也鼓勵他繼續參與。這讓他意識到,學語言不能只靠筆試和背誦,而必須「敢講、會講、持續講」,之後他在每堂課前預先畫好圖、預想可能的問題與回答內容,並嘗試用英文思考,慢慢養成用英語表達的習慣,不再畏懼開口說英文。

技職體系的轉彎

原本就讀機械科的他,在高職三年期間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於機械沒熱情。他描述自己做專題、練焊接時常常草草了事,甚至找同學代勞。「我沒有真正投入,也知道這不是我想走的路。」他誠實地說。高職畢業後,面臨是否繼續升學或提早就業的抉擇,儘管當時有廠商提供技術人員職缺,但他仍選擇報考技術學院的四技,轉向工業管理。「我想說,工管應該比較輕鬆一點,又比較廣。」他笑著補充,透露出那時對未來的不確定。

學習的焦慮與快速週期

進入技術學院後,他很快感受到升學的壓力,第一年便開始搶學分、準備各式考試,第二年則是密集的研究所備考。他觀察大部分同學都為了研究所拼命,生活節奏很快。「大家都還沒畢業,就已經在準備考試了。」他回憶。但孝彬選擇了另一條路——準備托福,打算出國深造。這個決定讓他避開了研究所考試的壓力,卻也因此錯過了與同儕共同衝刺的歷程。他坦言:「我覺得我錯失了那個機會。」在他眼中,大學本該是一段能自由探索、自我摸索的時光,而他卻在選擇中錯過了。

遺憾與省思:未曾真正擁抱的專業

談到工管學習經驗,他坦言自己並未在課業中建立深厚基礎。當時的他抱著「應付就好」的心態,從未真正投入,也沒有持續追問知識背後的原理。他觀察到當年一起就讀的朋友,如今有不少在半導體、電子、科技等產業發光發熱,甚至創業成功,身價上億。他說:「學習其實是在訓練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關鍵的是你有沒有持續突破。」相較於那些專注、投入的同儕,他自覺當年選擇了逃避,也錯過了建立真正專業能力的機會。

然而,面對這樣的遺憾與反思,身旁的朋友有不同看法:「或許你正因為沒有太強的專業,才更適合當管理者。」在創業後,他慢慢理解這樣的說法。過度專業的人,容易陷於技術細節中,反而不易從高處看待團隊與策略。他笑說:「如果我真的很專業,搞不好現在的員工就混不了水了。」

大學不只是知識,更是生活風景

回顧整段求學歷程,他並不否認其中的迷惘與錯誤。他強調如果未來有機會,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傳統大學,享受完整的四年生活,而不只是「拿到一張文憑」。對他而言,大學應該是一段「風景」,能讓人與朋友相處、與生活對話,也讓人慢慢理解自己是誰。這份理解與自覺,不一定來自書本,而是在錯過中累積,在迷路中誕生。

AI作為學習與創作的夥伴

談到最近學習的新事物,孝彬分享他每天會問ChatGPT三到五個問題,從工作到家庭大小事,AI總能給出條理清晰的回答。有趣的是,他不只把AI當工具,更像是學習與思考的夥伴。像是問「年輕人為什麼喜歡IG?」或「怎麼處理家庭衝突?」AI給的建議既實用又能安撫情緒,他甚至笑說:「AI比輔導老師還懂我。」

他說在工作上,AI幫他省下大量整理資料的時間,讓他更有效率。他認為若不學習AI,可能很快被這時代淘汰,尤其是付費版本的AI功能更強大,能幫助快速掌握更多知識與技能。例如:以往可能需要花費幾天搜尋與整合資訊,如今十分鐘內即可完成,AI的運用逐漸成為能力差異的分水嶺。

學著解決身邊的問題

節目尾聲他希望聽眾記住:「每天起床,就是看看你身邊有什麼問題是可以去解決的。」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也是從AI學習與應用延伸出來的生命智慧。他也提醒大家,除了學習與溝通技巧之外,「解壓」同樣是生活中的一門重要課題。「你每天不可能什麼事都解決得完,壓力總是會有,不管來自老闆、兒子還是老婆,自己要活下去,就要學著解壓。」最後他笑說,自己這幾年靠著運動紓壓,或者看看YouTube爬山影片,即使沒有親自出門,也能感受到放鬆。

從孝彬的學習歷程,讓人看到職涯道路不必非得筆直,也不一定每一個錯過的機會都註定成為遺憾。他所經歷的每一段學習與轉彎,都成為日後思考與選擇的養分。他不諱言曾錯過、曾逃避,也正因如此,更加清楚什麼對自己重要。

—–
▍主持人:Alvin、Ivy & Anita
▍來賓:吳孝彬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ax4d3Q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