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陣淘學趣 S2EP23 探索動機,勇敢嘗試

也思PODCAST
逗陣淘學趣 S2EP23 探索動機,勇敢嘗試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9:07
|
|
日期
2025.10.29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逗陣淘學趣 S2EP23 探索動機,勇敢嘗試

    撰文 /

    第二季《逗陣淘學趣》第二十三集:探索動機,勇敢嘗試

    有時候,學習並不只是為了成績或職涯,而是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但是當學習被視為競爭,我們往往忘了它原本的樣子。本集淘學趣邀請的來賓「嘉嘉」,他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世代轉變下的焦慮與勇氣,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為何而學?

    電商賣植物?從興起到挑戰

    嘉嘉曾是經營植物電商的創業者,他分享笑說:「真的有人在網路上買植物,而且還不少。」尤其在疫情期間,大家被困在家裡,無法逛花市,療癒系小盆栽反而成了最熱銷的商品。「那時候幾乎是平常三到四倍的業績,」嘉嘉回憶道。人們渴望自然與綠意,植物成了心靈慰藉的出口,但隨著疫情退去、全球局勢動盪,市場迅速冷卻。「烏俄戰爭、台海緊張一來,訂單量掉超快,」他坦言。最終在去年夏天,他選擇收攤,也正式結束這段創業旅程。

    一株植物的電商之路

    嘉嘉說,植物電商最難的不是賣,而是「送」。「我們是少數為植物設計專屬包裝的電商。」他自豪地說,為了讓植物在運送途中不受損,他們開發出特殊紙盒,讓每一盆植物都能穩穩坐好,即使兩三天沒澆水也能安然抵達。除了包裝,行銷成本也是關鍵投入,疫情期間人們更願意在線上購買,但電商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激烈。「很多人買植物,不是為了養,而是為了『使用』——擺著好看、拍照療癒。」因此,他強化品牌形象與視覺呈現,用故事包裝產品,讓消費者買的不只是植物,而是一種生活感。

    一般花市常見的植物多以泥土栽種,但他的電商團隊主打「水耕植物」,不同於傳統泥土種植,他們改用海綿。「海綿吸水力強、不會漏水,照顧起來超簡單,」他笑說,只要每週補約50c.c.的水,大概半罐養樂多的量,就能維持生長。這樣的設計讓植物照護更容易,也讓電商產品標準化。「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當植物爸媽。」他說。

    從工程到電商的跨界人生

    談起過往,嘉嘉的背景與「植物」毫無關聯。他大學就讀機械工程,為了服國防役,因此轉考資訊工程研究所,「那時候國防役規定要碩士畢業,我就硬著頭皮去念了。」他笑說。服役期間,他被分派到承接政府專案的公司,負責網站建置與資料系統開發。「那四年奠定了我後來進入網路行銷領域的基礎,」他說。2006 年開始,他一路參與政府與醫療機構的數位專案,至今已近二十年。

    電商退場,網站事業再起

    結束植物電商後,嘉嘉回到熟悉的網路世界,專做網站建置。「現在的網站跟十幾年前完全不同,」他說。2000 年代建網站成本高昂,只有政府或大型企業負擔得起;如今,硬體便宜、架構簡化,小品牌與個人工作室都能擁有自己的網站。

    他也觀察到,這不只是技術變化,更是一種「數位自主」的趨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被看見的門面,網站就像一間24小時不打烊的店。」但網站多了,品質卻不一定好,「關鍵在『效能』」他強調。網站的反應速度、曝光度、甚至能否被 AI 搜尋引擎抓取,都是現今競爭的核心。「AI 不會儲存全世界的資料,而是去抓你網站的內容,你的網站準備好,AI 才能找到你。」

    從創業學到的事:為自己負責

    嘉嘉笑說,如果人生能重來一次,他不會選擇少做哪件事。「每一次嘗試,不管成敗,都讓我更知道自己要什麼。」在經營植物電商前,他其實開過一間軟體公司,那次學到的最大教訓是——太早找投資人。「公司還沒穩定就引進投資,結果被綁得死死的,什麼都不能照自己想的做。」他回憶。那次經驗讓他明白,創業不只是找錢,更是學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能重來,我會選擇向銀行借錢,而不是讓投資人拿方向盤。」創業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學習,每一次跌撞,都在磨出獨立思考與面對不確定的勇氣。

    新世代的節奏:不同的選擇,沒有對錯

    如今的嘉嘉,也投入培養年輕團隊。他笑說:「以前我幾天幾夜不睡沒問題,現在不行了,只能找新的肝來幫忙。」但他也觀察到世代差異,「我們那代覺得拼命是理所當然,現在年輕人更重視生活品質。」他舉例,在倉庫打包植物時,有人一天可賺兩千,但年輕人寧願去便利商店領一千六。「因為那裡有冷氣、有同事聊天,壓力小。」

    「這沒有對錯,只是價值不同。以前我們追成就感,現在他們追生活感。」他說,這樣的轉變反而提醒自己——人生不該只剩拚命,也要懂得照顧自己。

    學習的核心:找到那個「為什麼」

    談到學習,嘉嘉語氣變得堅定。他回想起當年為了考研究所、轉國防役的那段時光。「那時候我念書超認真,因為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動機在那裡,你自然會克服懶惰和困難。」他停頓了一下,又補了一句:「反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卡在這裡——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提不起勁去學。」

    當動機模糊,努力就變成壓力。有人念書是為了延後當兵、為了父母期待,但那樣的學習是空的。「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不管是為了夢想、家人,還是證明自己,那才是能撐下去的力量。」

    動機,讓人生有方向

    在這個資訊爆炸、變動快速的時代,學習早已不限於課堂。嘉嘉每天接觸新技術、新工具,但他笑說:「其實我不覺得累,因為那是新鮮感的一部分。」在節目最後,主持人問到希望聽眾記住什麼?嘉嘉想了想回答:「想做的事,就去嘗試。學習一定要有動機,否則半途而廢的機會很大。」

    或許,我們都還在尋找那個「為什麼」,但只要願意探索、誠實面對自己,動力就會在心裡慢慢被點燃。學習,不只是技能的累積,更是一場持續自我修煉的旅程,而在那條旅程上,唯有動機,能帶領我們在跌撞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
    ▍主持人:Ivy & Anita
    ▍來賓:嘉嘉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2lMvMm

    關於主持人
    Ivy & Anita
    本集來賓
    許恒嘉(嘉嘉)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

    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