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人生大怒神」第22集 -自我勉強是一種對生命的練習 這集的《人生大怒神》邀請了特別來賓郭姵妤,她在…
雁行共好 S3E22 【人生大怒神】 自我勉強是一種對生命的練習
撰文 /
「人生大怒神」第22集 -自我勉強是一種對生命的練習
這集的《人生大怒神》邀請了特別來賓郭姵妤,她在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工作,是已有11年資歷的社工。作為一名女同志的她,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過不小的壓力與困境,這些個人經驗,也使她對性別相關的社會議題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切身的體會。讓我們跟著姵妤的角度,一起聊聊關於青少年成長、社會退縮與性別認同的話題。
「女同志」的自我覺醒
雖然臺灣在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性別友善的氛圍也比過去大幅進步,但在90年代情況卻截然不同。姵妤回憶,在她青少年的階段,關於同志的話題幾乎是「不能說的秘密」。高中時期她逐漸意自己不只是單純偏好中性打扮,而是真正喜歡女生,在那個社會仍保守的年代,她勇敢穿上了「女同志」的身分標籤,開始坦然面對自己。即便如此,這條路並不輕鬆,她母親雖然是社工,對弱勢群體有高度的同理與理解,但對於女兒的性向,是否能完全接納,仍是一個需要時間消化的課題。
青春期的性別探索
在缺乏正確的衛教與性別知識的年代,這時她接觸到BBS,這是當時少數能夠接觸到同志資訊的網路管道,但因為過度依賴網路尋找答案,造成一個月電話費高達八千元,面對當時當父母的質問,她卻無法坦白自己其實是在尋找關於同志的資訊,這種無法言說的掙扎,使得親子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那是一種明明在自我幫助,卻又被誤解為叛逆的狀態。父母看見的是沉默、封閉與衝突,而孩子心中卻是在努力建構自我認同。彼此都很煎熬,但卻缺乏一個能夠好好對話的契機。
「內在空間」的重要性
姵妤說現在很能同理父母的辛苦,當時母親同時要照顧四個孩子,還要在職場上打拼,能有多少「內在空間」來面對青少年孩子的情緒與掙扎?但對於正在成長、尋找自我的孩子來說,當然感覺到孤單與不被理解,但從母親的角度來看,她可能已經竭盡所能了。
她認為「內在空間」不僅在面對性別議題時重要,在所有親子互動中都至關重要。當孩子表現得沉默、冷漠,甚至陰陽怪氣時,父母若立刻以批評或制止回應,往往只會讓關係更僵。相反地,若能停下來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事情?」有這樣的心態思考,其實就代表已經開始創造內在空間,能夠讓彼此多一份理解的可能。
母親的默默理解
隨著時間推移,在大學時期有一次母親送她回東吳大學的宿舍,恰好看到一對情侶牽著手走上斜坡。那一刻,母親心中閃過一個念頭:「我的女兒大概不會像這樣和一個男生手牽手。」在那瞬間,她開始真正放開,接受了女兒的不同。然而,這份接受並沒有立刻說出口。母親將它深埋心底,直到十年後,才在某個機會回憶起來,並向女兒道出當年的想法。這種延遲的溝通顯示了過程中的艱難,即便心中已經理解與接納,要化為言語,仍需要時間的醞釀與心理準備。
車禍突襲:從行動自由到完全受限
生活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考驗,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姵妤陷入了人生最黑暗的谷底。曾經習以為常的走路、起身,甚至呼吸,都變成需要小心翼翼的挑戰。「那時候我連最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感覺自己好像被困在一個身體的牢籠裡。」她回憶起復健初期的無力感,語氣中仍帶著一絲沉重。那段時間最害怕的念頭就是「如果這條腿再也恢復不了怎麼辦?」——那意味著她可能必須以身體殘缺的身份,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因禍得福的運動契機
在車禍後她開始了復健治療之路,她說「有時候真的很想放棄,因為痛到無法忍受。但想到如果停下來,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恢復,就只能硬撐下去。」這種「自我勉強」,成為姵妤持續復健下去的最大動力。雖然過程漫長,但每一次能多彎曲一點膝蓋、能再走遠一點的距離,對她而言都是進步。
這段經歷,讓她在40歲前後養成了規律運動的習慣,這是她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她笑說,以前總覺得運動浪費時間,不愛流汗、不愛爬山,唯一能接受的只有游泳,但又嫌麻煩。然而,正因為車禍,她被迫重新思考身體與生活的關係,最終反而找到一條讓自己更健康、更有能量的道路,也是因禍得福。
「自我勉強」的力量
回顧這一路的歷程,她總結一句:「自我勉強」。她解釋這不是一種自虐,而是一種對生命的承擔。在最痛苦的時刻逼自己撐下去,在最想放棄的時候提醒自己再走一步,這份「勉強」讓她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當時沒有逼自己一下,可能現在我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姵妤堅定地說。
如今,她已經能夠帶著後遺症過上相對平衡的生活。雖然身體不再完美,但她的心靈卻比以往更為強韌。「我不會說這場意外是好的,但它讓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在節目最後,姵妤勉勵大家:「身體可能有限制,但心態可以自由。」這句話,或許正是支持她從谷底走向重生。
-----
▍主持人:宗仁&雅君
▍來賓:郭姵妤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ekkn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