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這裡沒有催促,只有陪伴。」——《讀·隱書坊》第四季登場,節目延續雁行共好系列,主題為「讀隱」,意在…
雁行共好 S4EP1 【讀.隱書坊】 與世界連結,與自己相遇
撰文 /
「這裡沒有催促,只有陪伴。」——《讀·隱書坊》第四季登場,節目延續雁行共好系列,主題為「讀隱」,意在讀出隱藏的秘密,透過閱讀交流,探索那些不被看見的故事。本季邀請五位老師與大家共同閱讀五本書,從不同面向切入,探討社會退縮、教育、教養、自我探索與心理支持等議題。希望藉由書籍、對話與共學,幫助處於困境的人看見自己,也給陪伴者更多方法與信心。
五位老師的選書分享
淑真老師:教育會傷人
淑真老師為現任臺北市聖類思實驗教育機構計畫主持人,她負責的書籍是《當教育會傷人》,同時她也是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她解釋這本書名稱看似衝擊,但內容在探討當教育被商業化後,對學生、家長與教育體制會產生什麼影響。透過共讀,淑真老師希望帶領大家探索教育的本質,並思考如何找回教育的初心。
羽超老師: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
羽超老師選擇導讀《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身處特殊教育環境的他,經常看見孩子與家長的雙重挫敗感,他希望透過阿德勒的理念,幫助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就能以正向方式支持他們,讓親子雙方都能減少氣餒,家長們能更早掌握正向教養的方法,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走得更穩。
慧嬅老師:讓天賦自由
張慧嬅老師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也是「撐出空間教育關懷協會」的理事長。她帶來的書是《讓天賦自由》,專注於協助人們找回內心的熱情,活出自己的專長。在諮商工作中她觀察到許多人,無論成人還是青少年,對未來充滿迷惘,常在「社會期望」與「個人渴望」之間掙扎。她希望透過這本書,帶領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意義。
海蒂老師:教養是合作
海蒂老師(本名李佳雯),她選擇帶領大家讀自己的著作《教養是合作》。她在心理諮商與親職教育的經驗中,看見許多孩子的問題根源於家庭系統。這本書整合了她的觀察與方法,期待陪伴父母、老師與孩子,重建溝通與理解,讓教養成為合作而非對立。
小花老師:70 %繭居族都能自立
林岱樺老師(小花老師)選的書是《70 %繭居族都能自立》。她在實務工作中深刻感受到,退縮者其實有很大的復原潛能,只是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小花老師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看見退縮者的真實處境,去理解如何支持那些需要被看見的人,並集結力量共同承擔。
一場橫跨全年的馬拉松讀書會
這次的讀書會將是一個大型、長期的共讀計畫,從第1集到第29集,甚至延續到第30集,每位老師將各自主持五集 Podcast。前兩集會先介紹書籍的核心理念,接著邀請聽眾參加線上讀書會,並在後續的節目中整理與分享討論的成果。
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知識之旅,也是一個群體學習、彼此陪伴的過程。報名不限身分,不論你是家長、老師、社工,或只是對主題好奇的普通人,都能參與其中。每本書的報名費是 300 元,相當於買一本書的價格,卻能獲得專家帶讀、深度討論與自我覺察的機會。
共讀,不只是讀書
談到這次的計畫,老師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不同於傳統的個人閱讀,這裡是一群人共同與書相遇,並用對話延伸思考,讓閱讀不再只是靜態的個人活動,而是一種行動,去與世界連結、與自己對話。其中羽超老師表示,參加讀書會是一種難得的練習,在這個追求效率、資訊被簡化成懶人包的時代,能夠慢下來,細細閱讀一本書、品味其中的細節與情感,是非常珍貴的過程。他笑說:「在這麼快的世界,慢下來讀書,其實是一種奢侈。」
AI 的溫度與隱憂
談到 AI,雖然科技的進步讓人更容易參與線上學習,但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在 AI 能夠取代部分能力的時代,我們是否忘了「做一個人」的樣子?這些書與對話,正是提醒我們回到教育的本質、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重新看見自己與他人。淑真老師感嘆,科技進步雖然帶來便利,卻少了情感的溫度。AI 給出的回應,是演算法推論後的結果,缺乏人心之間的激盪與火花。而這正是讀書會的價值:提供一個有溫度的對話空間,讓彼此的情感被聽見。
羽超老師則從另一個角度觀察,AI 對部分學生特別是自閉症孩子,反而成為一種情緒支持。他們與 AI 互動時,得到無條件的接納與回應,有人甚至幻想與 AI 談戀愛、約會。然而這種「接住」有時也帶來困擾,例如學生真的跑去 AI 約定的地點卻「被放鴿子」,甚至感到憤怒。這種現象提醒教育者,AI 雖能填補人際空缺,卻也可能造成新的心理落差,需要更多引導與陪伴。
讀書會的核心:不是學到什麼,而是彼此看見
在節目的尾聲,老師們再次強調,參加讀書會的重點不是單純「學到多少知識」,而是「有人願意一起走」的感覺。許多參與者分享,自己一個人讀書時常常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跟同事聊又得不到回應,久而久之就覺得孤單、甚至覺得分享毫無意義。而在讀書會中,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聚在一起,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動、煩惱與突破。
「重點不是我學到什麼,而是我知道有一群人跟我有著相似的困擾,並且願意努力面對。」一位老師說道,家長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老師只是協助開啟討論的引導者,因此每一場討論,不只是學習知識,更是一次陪伴與支持的實踐。最後老師們也提醒,讀書會不是考試,不需要每次都「超認真」,生活已經夠忙碌了,只要在其中有那麼一個片刻,覺得觸動、覺得感動,就已經足夠。參與者可以帶著放鬆的心情前來,把自己準備好,開啟對話,享受在共讀中被支援、被共感的體驗。
讀·隱書坊,像是一座慢慢搭建的橋,連接書本、連接人、連接現實與內心,無論你是父母、老師、心理師,還是正在找尋自己道路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下一集節目將由慧嬅老師率先開場,深入分享《讓天賦自由》的亮點內容,歡迎聽眾們隨時報名參與讀書會,讓自己在這場閱讀馬拉松中,獲得一份長期的陪伴與支持,透過每一次翻頁、每一次對話,都讓我們更靠近自己,也更靠近彼此。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z5jk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