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共好 S4EP5 【讀.隱書坊】 在教育之路上的修復之道:重新與人事物連結,創造可能性

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5 【讀.隱書坊】 在教育之路上的修復之道:重新與人事物連結,創造可能性
|
|
本集時長
39:59
|
|
日期
2025.10.24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雁行共好 S4EP5 【讀.隱書坊】 在教育之路上的修復之道:重新與人事物連結,創造可能性

    撰文 /

    「歡迎踏入讀隱書坊,這裡沒有催促,只有陪伴——陪伴你與世界連結,與自己相遇。」這一集主持人淑真邀請到心理學專家——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慈宜老師,以及長年關注教育議題、同時擔任服務學習協會秘書長的好友 Anita,繼續探討「拒學與教育傷害」的議題。
    本期《讀·隱書坊》的閱讀主題書籍是《當教育會傷人》。淑真指出,這本書的誕生,正是源於過去五、六年她們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陪伴。許多孩子在求學過程中因各種壓力選擇拒學,而最常見的族群,集中在國高中階段。

    當孩子拒學,家長也陷入失眠

    「拒學的孩子幾乎都退回家裡」淑真感嘆道,「而那些父母,在白天上班時想到孩子還縮在家裡,內心的焦慮與無力,往往比任何人都深。」面對拒學的孩子,最痛苦的往往不只是孩子本人,還有在身旁無力的家長。慈宜老師說:「家長不只是焦慮,更夾雜著罪惡感與擔憂——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孩子的人生會不會因此停滯?」

    她進一步以「失眠」作為比喻。當一個人越想控制睡眠、越努力想入睡時,反而越睡不著。「因為當你越關注睡不著這件事,焦慮只會更大。」她說,「有時候我們需要承認一件事——有些東西,不是能控制的。」正如同對待拒學的孩子,家長越想「讓他好起來」,越會陷入無形的焦慮循環。

    放下控制,是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主持人淑真接著分享,她常聽見輔導師或心理師建議父母要「自我照顧」,但這樣的建議對焦慮的家長而言,有時反而會帶來新的壓力。「他們可能會想,我在自我照顧的同時,孩子還縮在家裡,這樣是不是太自私?」慈宜老師回應:「的確如此,所以我會建議家長先試著『放棄控制』。」她指出,許多家長在善意之下,仍想掌握孩子的作息與行為,例如要求他們「不要日夜顛倒」、「應該出門活動」等。

    然而,當孩子與學校體制間的摩擦尚未化解時,任何形式的強迫都只會加深親子間的張力。「有時候,你得承認孩子也是一個不能被控制的生命。」慈宜老師說,「就像你控制不了睡眠一樣,你也無法強迫孩子立刻改變。只有當家長願意鬆開手,親子關係才有機會重新呼吸。」

    從焦慮到轉向:找回「自己的人生」

    Anita 延續這個話題,談到她在各地家長課程中觀察到的現象。她發現,在中南部或彰化、台中等地,許多家長會為了升學機會,把孩子送進私立中學。「他們相信成績能換到更好的位置,」她說,「但當孩子沒考上,挫敗感就會席捲整個家庭。」她認為,要放下控制不容易,但可以「轉移方向」。「如果真的放不下,那就先學會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她建議家長,「去做一個『人』應該做的事——吃得好、睡得好、去看看風景、學習新東西。」

    當「拒學」成為成長的契機

    淑真分享了一位朋友的故事,那位母親的孩子在高中三年級時拒學,前兩年母親常對孩子說:「我不要求你成績好,但你得做點有用的事。」多年後,孩子仍待在家中,但已開始每天為父母準備早餐與晚餐。「那一刻我覺得好感動,」淑真說,「母親不再強求孩子去改變世界,而是讓他在家裡找到自己的節奏。她的改變,也讓孩子重新與家人連結。」這樣的轉變,正是教育的重生。教育不僅發生在學校,更在每一次人與人之間重新理解的時刻裡,「也許拒學,正是孩子開始探索自我、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起點,」淑真說。

    多元教育,難的是「人」不是「制度」

    延續前一集的討論,Anita 把焦點帶回教育現場,「推動多元教育的最大挑戰,不在學生,而在老師與制度。」她指出,課綱每次修訂都在「增加」新內容,卻沒有真正鬆綁教師負擔。「多元這兩個字,對老師來說反而成了壓力。」她提出具前瞻性的構想——讓導師成為專業分科。「導師不該再兼任主科,而應該專注於學生的輔導與人際支持。」她笑說:「如果有一天我能當教育部長,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導師系』。」

    身為前任教師的淑真深有同感。「我們都是主科老師兼導師,壓力真的很大。也許,教育現場真的需要重新設計。」Anita 補充:「老師其實是最有行動力的教育夥伴,只是被雜務綁住了。他們懂教學,只需要更多支援與信任。」

    教師的舒壓手作時光

    慈宜老師談起自己作為教師的調節方式——手作。她笑說:「我迷上串珠,別的同事有人編毛線、有人縫布包。那不是因為我們閒,而是為了讓自己安靜下來。」她從中得到深刻的領悟:「每顆珠子都像一個人。有的耀眼、有的平凡,但只有找到對的位置,整條項鍊才會美麗。」這個隱喻延伸到教育現場,教育不是挑最亮的孩子,而是幫每個孩子找到發光的方式。「要讓整條項鍊好看,不是挑最閃的珠子,而是學會讓它們互相搭配。」

    分散式認知:能力的養成,來自環境的滋養

    慈宜進一步分享心理學概念「分散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能力不是長在腦袋裡,而是在環境中被養出來的。」她舉例:有些街頭販賣的孩子數學驚人,能熟練算錢找零,但在課堂考試卻拿不到分數。環境不同,表現自然不同,她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暑假學做包包,剛開始效率很差,但觀察老師怎麼運用模板與工具後,馬上進步。環境會餵養人,能力就在那裡被喚醒。」Anita 聽完深有共鳴,提到在「大苑子」推動的青年陪伴計畫:「我們創造一個友善的職場空間,讓退縮的年輕人重新發光。雖然他們一週只來三、四個小時,但卻變得更穩定、更自信。」

    教育,是改變人的力量

    節目最後,主持人感性地說:「教育就像一把尺,丈量著每一個人,有人流血,有人奮進,但它仍是最能改變人的力量。」Anita 回應:「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不論在教育或人生中,都要記得愛自己。」慈宜也補充:「願我們能建構更多平臺,讓不同的人都能被看見,被滋養。」

    教育的路或許漫長,但正因為有這些願意相信與陪伴的人,它才會一次次被修復、被點亮。每個孩子、每個老師、每個家長,都是這場修復之路上的同行者,一起創造改變、一起讓希望發光。

    ----

    ▍Podcast線上收聽:

    https://reurl.cc/WOjj7x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

    關於主持人
    淑真
    本集來賓
    張慈宜教授、Anita秘書長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

    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