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共好 S4EP6 【讀.隱書坊】 正向教養也太難了吧!一起來分享失敗經驗

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6 【讀.隱書坊】 正向教養也太難了吧!一起來分享失敗經驗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1:18
|
|
日期
2025.10.31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雁行共好 S4EP6 【讀.隱書坊】 正向教養也太難了吧!一起來分享失敗經驗

    撰文 /

    第六集的《讀·隱書坊》,由主持人葉羽超諮商心理師,帶領大家一起共讀、共感、共思考。羽超分享的書是《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他說,這本書結合了三個主題,阿德勒心理學、正向教養、以及特殊需求教育。此外他也特別邀請研究所同學,同樣熱愛阿德勒心理學的張慧嬅心理師一同對談。

    慧嬅形容自己是一名「行動心理師」——沒有固定辦公室,端著飯碗到處跑,與不同單位合作、結案、開課。她的工作橫跨精神科診所、諮商所與學校,協助高關懷學生、小團體輔導,甚至進入司法體系,為性侵與家暴加害人開設處遇課程。服務內容多與「原生家庭」或「自我探索」相關,也常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困境的來訪者。

    阿德勒心理學的人性觀:在「沒有」裡創造可能

    談到阿德勒,慧嬅說她之所以深愛阿德勒,是因為他的人性觀:「他看待人,不是用問題來定義,而是關注人在困境中如何行動。」她舉出阿德勒的名言:「重點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如何使用我們所擁有的。」這句話對她意義非凡。「我不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所以常覺得自己很多東西沒有,但也因此,我學會怎麼在『沒有』裡創造可能。」

    除了個人奮鬥,她也欣賞阿德勒對「社會情懷」的重視。「人不可能獨居,我們都需要連結。即使是最內向的人,也渴望被理解、被看見。」她笑說,雖然自己在台北常因人潮多而感到疲憊,但仍深知「與人連結」是身而為人的本質,「心中不能只有『我』,也要有『我們』。」

    從自卑到共感:心理師的自我修煉

    羽超也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從小是個很自卑的人,常用防衛和逞強來武裝自己。「小時候別人罵我,我就罵回去;國高中為了看起來厲害,會吹噓、逞強,但那只是掩飾不安。」直到接觸阿德勒,他讀到一句話:「不要只想看起來很厲害,而是要真正變得厲害。」那一刻,他感覺泡泡被戳破——「原來我一直在假裝。」這樣的覺察,讓他開始學會回頭看自己,承認不足的地方,並一步步修正。「雖然還沒很卓越,但至少在卓越的路上。」他笑著說。

    教養現場的真實:理論與疲憊之間

    進入更深的討論時,羽超坦言,自己過去是那種「滿懷理論熱情」的阿德勒信徒。「以前我講得理所當然啊!我會說對小孩要自然後果、要鼓勵、要尊重。那時候覺得自己在傳遞重要知識。」但現在的心態轉變,「當了父親後再回頭看那些話,反而有點羞愧。不是理論不好,而是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想翻白眼。因為大家都知道要鼓勵孩子、不要打罵、要共感,但在情緒低落或精疲力竭的時候,誰能真的做得到?」他舉例說:「你上了一整天班,被老闆罵、被案子追、滿肚子委屈,回家孩子又哭又鬧,要我談正向教養?我可能先爆炸。」

    父母也需要「喘息服務」

    慧嬅點頭補充:「很多父母其實每天都在上兩個班,白天是員工,下班是爸媽,沒有休息時間。」她形容「在公司被罵,你知道那是工作範圍;但當你是父母,責任沒有終點。」,許多父母的心理就像倒滿的啤酒杯,表面張力隨時會溢出。「當我們太滿的時候,就很難再給孩子溫柔的反應。」

    針對這個問題她建議,不要等到崩潰才休息,要懂得給自己喘息時間。「爸媽要先穩,孩子才會穩。你自己都撐不住,怎麼給別人力量?」她舉例:「有的爸爸會躲在房間拼模型、釣蝦,媽媽可能去喝下午茶。這些看似微小的放鬆,其實是家穩定的根。」

    教養,是認識自己的練習

    慧嬅分享,父母的角色觀念也會影響教養的方式,她常對家長說:「最好的教養,是先從認識自己開始。」許多父母的怒氣,其實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那件事勾起了內在的影子,未被理解的焦慮或傷痛。「當我們太想控制孩子時,往往是在補自己內在的焦慮。要教孩子,得先懂自己。」對此羽超也深有同感,他笑說:「我後來都不太敢談正向教養,因為我自己也常做不到。」

    修復之道:從道歉開始

    羽超坦承有時真的理智線斷掉,也會罵孩子,但他會在事後道歉:「我會蹲下來跟他說,爸爸剛剛太大聲,嚇到你了嗎?今天爸爸工作焦慮,對不起。」孩子通常會點頭,然後回抱他。「孩子其實很容易原諒我們,但那不代表可以一再犯錯。」他和太太也會互相支援,像是協調一人顧孩子、一人喘息。「這些過程不會一次成功,而是失敗很多次後,一邊討論、一邊調整,才找到平衡。」他分享:「教養不是只有對孩子,更是對自己的修煉。當我們學會照顧自己,孩子也能從我們身上學到穩定與愛。」

    先照顧自己,才有力量去愛

    回到書籍中探討的主題,羽超提到書中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成人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足夠能量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援。」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是許多家長最容易忽略的一課。「我們都懂道理,但做不到,是因為太累、太空了。要先補滿自己,才有力氣給孩子。」

    教養在修復中重生

    在成為父母之前,我們滿懷理想談著「正向教養」;但當生活開始運轉,理論與現場的落差赤裸地攤開在眼前。孩子哭鬧、工作壓力、生活疲憊,那些書裡的原則瞬間變得遙遠。此刻的父母,面對的不只是孩子,而是自己積壓的情緒與焦慮。「我們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做不到。」羽超誠實地說,「所以教養不是比誰更懂理論,而是要學會在崩潰之後修復。」

    慧嬅也贊同:「真正的教養,不是做一百分的父母,而是願意在錯誤後,重新與孩子連結。」如同羽超分享:「教育就像一條修復之道,當我們願意停下來照顧自己,才能重新與人事物連結,創造新的可能性。」

    節目尾聲,羽超也邀請聽眾一同參加即將舉辦的《讀·隱書坊》線上讀書會,從11月24日起,每週一晚間8點至9點半,「這不只是讀一本書,而是一群人彼此陪伴、一起長出力量的過程。」或許,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願意理解與同行的對話裡,我們終將找到屬於自己的修復之路。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Qa8nO0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關於主持人
    羽超
    本集來賓
    張慧嬅心理師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

    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