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共好 S4EP7 【讀.隱書坊】 有人真的能夠理解我嗎?淺談特教生及其家庭

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7 【讀.隱書坊】 有人真的能夠理解我嗎?淺談特教生及其家庭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9:39
|
|
日期
2025.11.7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雁行共好 S4EP7 【讀.隱書坊】 有人真的能夠理解我嗎?淺談特教生及其家庭

    撰文 /

    第七集《讀·隱書坊》延續《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系列,進入「特殊需求兒童篇」,由主持人葉羽超帶領我們重新探討教育與人性。本集也再度邀請張慧嬅諮商心理師,從心理師的角度談談「特教」的真實樣貌。她是一位深耕特教現場十多年的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許多家長的陪伴者與心靈支撐。兩人從教室出發,延伸討論到文化、社會與家庭對特教議題的誤解與掙扎。

    特教在台灣:被看見、也仍在努力的路上

    羽超長期在大專院校的特教領域服務,他觀察到社會對特教的關注逐漸增加,校園也愈發友善,「但我們還在努力的路上。」許多人仍誤解特教生為「懶惰」「不積極」,特別是那些外表看不出困難的學生,例如情緒或學習障礙,羽超說:「因為看不出來,大家就以為那是意願問題。」

    慧嬅補充,這與文化觀念有關。「我們太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卻忽略了限制的存在。」她舉例,一位視障女子因坐在優先席滑手機,被路人責罵「你又沒怎樣」。然而,她其實患有重度弱視,只能透過放大螢幕才能看清楚。這起事件提醒我們,不是所有的障礙都能被看見,許多人因外表看似「正常」而被誤解、被質疑,卻承受著無形的壓力與痛苦。看不見的,不代表不存在;同理,才是真正的禮讓。

    阿德勒、正向教養與特教的共通語言

    羽超提到,這次讀書會之所以選擇《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並聚焦於「特教」主題,是因為這三者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視角。 「阿德勒挑戰了主流心理學的決定論;正向教養挑戰了傳統教育裡的獎懲思維;而特教,挑戰的是社會對『正常』的定義。」 他笑說自己向來對「非主流」特別感興趣,「我可能天生就有一點叛逆吧,主流的東西反而吸引不了我。」 正因如此,他總會特別想多看一眼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無論是書裡的理論,還是現實中的孩子。

    找到舞台:看見能力,而非限制

    在陪伴特教學生的過程中,羽超發現許多孩子雖在課業上吃力,卻在其他領域閃閃發光。他提到一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平時衝動難控,但在 Podcast 錄製時展現驚人表達力與條理性,「他講話時整個人是發光的。」於是便再邀請他成為共同主持人,而學生的表現也很出色,「那就是他找到的舞台。」心理師慧嬅也補充,每個人都擁有獨特才能,教育的任務是幫助他找到能發揮的地方。她引用阿德勒的「四C」之一Competence(能力),強調「當人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會產生力量」。

    父母的重量:愛、愧疚與無力交織的心情

    羽超分享觀察,在特教體系中,父母往往是最關鍵、也是最辛苦的一環。許多人誤以為家長「不配合」或「放生孩子」,但其實多數父母只是太疲憊了。照顧特教孩子的家庭,幾乎每天都承受龐大壓力,還可能面臨外界的指責與誤解。慧嬅補充說道,許多母親懷抱強烈的愧疚與自責,懷疑自己懷孕時是否做錯了什麼,那份心情混雜著疼惜與無力,因為她們清楚孩子的一生都將與限制共處。而父母的焦慮與急躁,其實多半源自深層的恐懼——害怕有一天自己不在時,孩子該如何面對世界。

    羽超也指出,在大學特教中心常見兩種家長型態──過度照顧與完全放手。前者因擔心孩子受傷,事事插手、頻頻關心,甚至請老師幫忙帶孩子看病;這樣的愛裡藏著深層的愧疚與焦慮,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成長與練習的空間。另一類家長則幾乎不再介入,對學校邀請開會也常以「太忙」婉拒。然而這些家長並非冷漠,而是長期壓力下的倦怠與無力,使他們暫時關掉感受與行動。他提醒教育現場應少一些批判、多一些理解──因為在愛與疲憊交織的背後,每個家庭都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撐過漫長的日子。

    當成為「特教生家長」的那一刻

    羽超回憶,自己也曾親身體會家長的焦慮。「有一次老師跟我太太說,我們家的小孩有模仿別人語言、放空的行為,可能有自閉症傾向。」 他說那天開車回家途中,太太突然哭得很大聲,情緒崩潰地問:「我們的孩子怎麼會是自閉症?」 那一刻,他感受到太太身上強烈的焦慮和悲傷,自己也被捲進那股情緒中。 「我腦中開始閃過孩子的一生,想像他未來會不會被排擠、能不能交朋友、好好生活。越想越焦慮,越來越害怕。」

    這是許多特教家長共同的情緒歷程,當醫師、老師提出懷疑時,那不只是一句診斷建議,而是對父母內心的一場震盪。 「光是懷疑就會讓家庭陷入焦慮,更何況是確診之後,那意味著,這輩子都要學著與這份不同共處。」 幸好後來孩子的狀況並未持續惡化,但那段經驗讓羽超對「特教家長」的處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否認到接納的漫長過程

    慧嬅指出,多數特教生家長都會歷經「否認—掙扎—接納」三階段。她曾輔導一位父親,起初堅稱孩子只是「懶」,拒絕評估,直到孩子在課堂上情緒崩潰、被同學笑哭後,才願意面對現實。她感嘆,家長的自責往往源自社會對「好家長」的期待——彷彿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錯。然而,在特教過程中,父母不只是要「教」,更要學會「陪」:陪孩子成長,也陪自己變得柔軟。慧嬅進一步談到,家長的支持系統仍十分薄弱,確診後往往不知求助途徑,心理、教育與社區資源各自為政。她笑說:「有時候不只是孩子需要特教,家長也需要。」唯有給家長足夠的喘息與支持,他們才能有力氣繼續陪伴孩子前行。

    用理解取代判斷

    在節目尾聲羽超感性地說,面對特教生與其家庭,最重要的是不要太快下判斷。教育現場常出現「家長不配合」「孩子太難帶」的批評,但他提醒,若願意停下腳步、換個角度看,會發現這些行為其實是家長的求生方式。他們可能早已用盡所有方法,只是太疲憊、無力再嘗試。「如果我們願意多靠近一點、多理解一點,也許就能看到另一個故事。」理解,正是通往支持與改變的開始。

    最後慧嬅期盼社會能重新看待特教,不再把它視為「別人的事」。她強調,特教的核心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這是每個社會都需要的價值。若孩子在班級中學會接納不同的同學,長大後也更能包容差異。這不只是教育成果,更是公民素養的培養,她相信,當社會願意理解與接納差異時,「障礙」不再只是孩子個人的問題,而成為全體社會共同的責任與學習。

    這場關於特教的對談,最終回到教育的初心——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學會理解與修復。羽超與慧嬅提醒我們,教育的力量在於理解:理解制度與人的落差、理解家長與孩子的掙扎、理解每個靈魂成長的節奏。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少一點評斷、多一點傾聽,就能看到更多的溫柔與可能。或許,教育最深的意義,正是在理解中修復,在共感裡重生。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nl6Rov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關於主持人
    羽超
    本集來賓
    張慧嬅心理師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