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第二季《逗陣淘學趣》第十六集:透過諮商認識新的自己 在台灣,教師曾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近年來…
逗陣淘學趣 S2EP16 透過諮商認識新的自己
撰文 /
第二季《逗陣淘學趣》第十六集:透過諮商認識新的自己
在台灣,教師曾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職業,然而近年來,師資培育的人數銳減,即使是已經取得教師證的合格師資,也紛紛選擇逃離教職,被視為崇高理想職業的「教師」,現已不再充滿嚮往。這集邀請在職老師---JJ老師,來分享第一線的真實心聲。JJ 老師在公立小學擔任導師,已有十年資歷。她坦言,隨著世代變化,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係不再像前輩那樣高高在上,現在師生之間更像是平起平坐,家長參與度也更高。
低年級教師的日常
回到教師身分,JJ 老師談起自己的日常。一早隨著學生陸續進教室,老師便要開始解決各式各樣的狀況:有人忘了帶餐袋、有人功課找不到、有人交錯作業簿,這些看似小事,卻佔據了大量心力。「30 個小孩,如果每個人都輪流說要上廁所,真的會崩潰。」因此,她設計規則:下課先喝水、再上廁所,最後才能去玩。這樣的「機械化提醒」成了教學上必要手段。
放學後照理說下午四點就是老師的下班時間,但 JJ 老師笑言:「通常都拖到五點才走。」更無奈的是,下班後依然可能接到家長電話,詢問孩子的餐食、作業甚至物品遺失狀況。「有家長會問我,『老師,你知道我兒子今天中午吃什麼嗎?』其實我真的不知道啊。」JJ 老師說,這些對話往往是家長焦慮的表現,老師能做的,就是傾聽並試圖安撫情緒。
從小就決定的道路
談到職涯選擇時,JJ 老師分享她從小就愛玩「老師與學生」的遊戲,「我最喜歡的假裝遊戲就是當老師!」上了高中後,她很自然地選擇教育相關科系,大學主修教育系,畢業後再進入在職專班研究所深造。她的求學過程雖然普通,但方向始終明確。她解釋,在她那個年代,想當老師必須修完教育學程、完成半年實習並考取教師證。許多同儕經歷「流浪教師」的過渡階段,一年一聘沒有保障;而她則在擔任幾年代理老師後,順利考上正式教職,留在現在這所學校。
啟發她的國中老師
JJ 老師說,國中的導師給了她很大啟發。那位老師是新手教師,主修國文,但不只關注課業,而是全方位陪伴學生。從班級活動到聖誕節聚會,他總是用心參與,並且在比賽或集體活動後,引導學生反思謙虛與態度。「他不是要求我們得第一名,而是關心我們的品性、互動和參與。」JJ 老師說,正是這樣的榜樣,讓她更確信教育的價值。
對於是否會想改變職涯方向,JJ 老師很篤定地說「不會」,雖然曾短暫考慮過社工或心理師,但她很快發現自己對教師工作最有熱情。「老師是一份助人工作,但同時也充滿趣味,這真的很適合我。」談到職業生涯中最有成就的時刻,JJ 老師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孩子們看到我時,會大喊『某某老師!』那種感覺真的像明星一樣。」
走出舒適圈,諮商不需要理由
JJ老師分享自己在育嬰假期間,除了專心照顧孩子,也積極探索新的學習。她報名重訓、瑜伽、羽球課,甚至走進心理諮商室。「這些課程裡,對我幫助最大的其實是心理諮商。」她說。透過諮商,她更認識自己的盲點與焦慮來源,並用書寫與對話整理思緒。
一開始,她因產後憂鬱,常在寶寶哭時跟著哭,陷入無助;但隨著這些課程推進,她逐漸學會與情緒共處,也發現這樣的自我理解能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面向,包括運動的進步與學習上的突破。「當我放下焦慮,能力就會慢慢展現。」她說。這段經驗也讓她體會到,心理健康並不需要重大理由才去照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與議題,隨時都值得被好好理解。
學會放過自己、接納自己
回顧諮商帶來的收穫,JJ 老師說最大的改變是「允許自己不完美」。過去她總是對自己要求過高,身為家庭主婦時,覺得必須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孩子生病時一定要照顧到滴水不漏。這些「應該」反而成為沉重的枷鎖。
「後來我覺得,其實我已經很棒了,就算家裡亂一點,掃地機器人會掃,或是等先生下班再幫忙也沒關係。」降低標準、學會放過自己與孩子,是一種更健康的態度。對她來說,認識自己是終身課題,優先於任何學習。這不一定要透過正式的諮商,也可以是閱讀、書寫、朋友聊天或跨領域交流,重點在於不斷釐清內心的糾結,接納每一個不同階段的自己。
JJ 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師生、家長與老師自身的共同成長歷程。而對 JJ 老師而言,最重要的課題,是學會認識自己、照顧自己,才能繼續以健康的心態陪伴更多孩子走過人生的起點。
-----
▍主持人:Ivy & Anita
▍來賓:JJ老師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jrOa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