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人生大怒神」第23集 -從過動到自省,我的人生不加框 本集來賓是來自花蓮的小南,因緣際會下與兩位主…
雁行共好 S3E23 【人生大怒神】 從過動到自省,我的人生不加框
撰文 /
「人生大怒神」第23集 -從過動到自省,我的人生不加框
本集來賓是來自花蓮的小南,因緣際會下與兩位主持人成為朋友,而他也是節目的忠實聽眾,時常回饋想法與聽後感。這次從聽眾身份轉換為受訪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成長故事。
童年的陰影:被貼上「品性不好」的標貼
談到人生經歷時,小南笑說雖然現在不論在職場或朋友圈,他都人緣不錯、受歡迎,但童年卻完全相反。在國小、國中時期,他經常被形容為「討人厭」,甚至老師和同學都評價他「品性不好」。小南回憶,其實自己只是坐不住,上課分心、想惡作劇,也總愛動來動去,所以讓老師覺得是調皮搗蛋,連家人都笑說他屁股是尖的,無論在課堂或餐桌,都很難安靜坐好。在那個年代,這種過動的行為缺乏被理解,如今社會對孩子「坐不住」有更多包容,但對當年的小南來說,卻是一段被貼上負面標籤的童年經驗。
從被孤立到翻身的轉折
回憶國中時期的班級生活,他坦言情況一樣,他很快變成老師眼中的調皮黑名單,甚至成為被排擠的對象。某次學校讓班級匿名調查同學心中最喜歡與最討厭的人,結果出爐他是班上「最不受歡迎」的代表。轉機出現在國二分班,當時學校依照S型分班,小南是成績較高的學生之一,新班級裡同時聚集了不少牛頭馬面的混混。起初父母擔心他更難適應,甚至考慮幫他轉班,但最後出乎意料。
小南表示,不知是因年紀漸長,還是為了在環境中生存,他漸漸調整與人互動的方式,國二下學期他已經能與班上同學打成一片。小南分享在面對強勢同學時,學會以聰明的方式化解衝突,例如在考試時,他會將自己的考卷攤開放在桌上,讓身邊的同學可以瞄一眼再往後傳。這樣的方式雖然違反規則,卻成為他避免被欺負的一種保護傘。
額葉長好了
「我不是跟他們同一掛,但至少這樣不會被修理。」這也讓他意識到,自己過去那些不自覺惹人厭的行為需要收斂。他幽默地說:「我覺得那時候是我的額葉長好了。」額葉掌管情緒、行為與自我控制,國小時他總是衝動、不受控,做出許多「白目」的行為而不自知。但到了國二,隨著大腦逐漸成熟,他能夠開始理解他人、調整自己,也因此在人際關係上出現了巨大的反轉。
反思權威與群體互動
小南談到他對「權威」充滿不信任,童年時最討厭他的往往是老師與長輩,那些本該指導他的人卻成了給他貼標籤、加重孤立的人。這些累積的挫折,讓他長大後特別反感仗勢欺人的權力表現,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上,他都本能地反對不公平的權威。
其次,他對「成群結黨」也抱持強烈排斥感。因為親身經歷過被同儕群體欺負,他清楚知道一群人聚在一起,往往容易仗勢欺人、作威作福。即使日後他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也從不樂於組成小圈子,更不願仰仗團體的力量去壓迫他人。
在孤立中培養出的獨立與自由
雖然在學生時期曾經被孤立、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但這段經歷讓他學會了如何與不同的人群相處。「雖然我有很多朋友,但我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黏在群體裡,」小南說,「我可以獨處,也能自在地跟大家互動。」這種自由進退的能力,使他成為一個既能社交,又能安於獨處的人。對他而言,孤立並非缺陷,反而培養了獨立判斷與自我思考的習慣。
從自我為中心到敏銳反思
小南說國小時期的自己幾乎「我行我素」,從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因此常常惹人討厭。但經過國二之後的洗禮,他逐漸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開始不斷反思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並調整行為。他強調這並不是盲目的迎合,而是一種有意識的修正。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他不斷檢視自己,確保能在保有獨立思考的同時,也維持良好的相處之道。
這份轉變,正是他從「孤立」走向「理解」的重要歷程。「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有意義,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小南說,過去的痛苦經驗,雖然當下難受,但最終都轉化為養分。如今,他也將這種心態分享給朋友,鼓勵他們將困境視為成長的資源。
不是末日,而是歷程的一部分
小南最後分享給年輕人的建議:「當下如果感到困難沒有走出去也沒關係,繼續往下走,或許會有人陪伴,或許有一天你會找到出路。現在這個當下,絕對不是你的末日。」他相信,每一段經歷都有意義,即使是孤立、挫折,也能成為人生的養分。
透過小南的成長故事,希望有著相同困境的青少年們也能獲得啟發,人生的確如「大怒神」般跌宕起伏,但在一次次的上下翻轉之後,相信我們都能從痛苦中汲取力量,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
▍主持人:宗仁&雅君
▍來賓:小南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ko9b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