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上學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難題

S2E10【在協作中看見】恐懼上學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難題

整理/游賀凱

 

冠頤在這週的節目中邀請學姊「清清老師」接受訪談,從她擔任高中專輔老師的位置,來和我們分享她所遇到的拒學經驗學生。

在清清老師的分享中,有一位拒學經驗學生的樣貌特別鮮明,她提到這位學生自九月開學後,到了十月份開始請假,原本是一週請一天假,漸漸的一週請三天假、四天假,到後來一整週都沒有辦法到學校。當學生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能進來學校的時候,非常緊張的到學校裡與老師商量,那時還留下許多手足無措的眼淚。媽媽對老師說孩子只要聽到去學校,就把自己用棉被整個包起來,父母都不知道可以怎麼辦。

清清老師聽到媽媽的困難,也想著自己得要對這個學生做些事情,就和班級導師一起到學生家家訪,也看到學生家中的社經地位不錯,媽媽沒有在外工作,就是全職在家陪獨生女兒,把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

清清老師與班級導師在客廳與媽媽談話時,媽媽說出其實沒有非要孩子去上學,她會和爸爸一起幫孩子開個小店,孩子也不必擔心生活。媽媽說出口的這些設想無非是想要照顧孩子的心意,可是對於孩子拒學在家、在房間內的現況,這些未來的安排也無從解決眼前的困難。

清清老師想要確認學生的狀態,只是學生始終把房門鎖著,敲門也沒有回應,更沒有想要開門的意思。清清老師慢慢地從門縫與孩子互遞紙條,希望能夠理解孩子進不了學校的原因,也是後來才知道,學生儘管能在網路世界裡呼風喚雨,卻對於現實世界的人際往來感到恐懼,自覺弱小到無法講出完整的一句話,也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

這樣在現實世界裡自覺弱小的孩子,在書籍《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當中有所提及,書中是這麼寫的:「當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後,父母的嘮叨也會跟著增加。如果孩子有什麼地方不如人,父母就會開始想盡辦法彌補不足,試圖替孩子解決問題。等到這些孩子長大後,因為不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任何事情,會顯得缺乏自信,『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到』。對於孩子來說,即使知道會失敗,仍要多累積自行決定並付諸實踐的經驗,才能提升自信與自我成就感。」

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的孩子,或許是遭遇了人際互動的困難,卻沒有足夠多的自信或成就感的經驗可以在這種自我懷疑的時刻裡,支持自己繼續探索,而是選擇回到最熟悉也最有安全感的房間與網路空間裡,讓自己暫時不用面對現實世界裡的困難。

此時家庭資源豐厚的父母,處在焦慮中能想到的方式,大概不脫習慣的問題解決方式,想用挹注資源的方式直接協助孩子從困難中脫身,而孩子依然無法從中有所學習,也仍然得不到靠自己力量解決難題的經驗。

這樣的家庭困境,焦慮的父母急於為孩子解決困難,卻未有發覺孩子的困難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才能讓孩子能夠有所收穫。如果孩子受傷後,也歷經足夠的休息時間,卻仍處於父母全然的保護之下,是無從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僅能不斷的迴避可能的失敗,而繼續拒絕走出房門,待在柔軟的棉被之中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可也同時沒有機會長出自己的力量。

此時,在原有的家庭系統之外,若有其他的工作者,願意引導父母看見孩子拒學的狀態,以及當下的需要,便有機會不只是保護孩子,也有機會支持孩子向外探索,開始累積與外界接觸的經驗,開始長出有別於家庭系統的思考邏輯。那麼,家中的資源除了是一種保護與隔絕,也可以是一種支持發展的能量,孩子未來就可能不需要父母開設的一間小店,而是想要一個可以獨自遠行的背包。

 

 

 

立即收聽:

S2E10【在協作中看見】恐懼上學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難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