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小學生的分離焦慮與網路沉迷

S2E4【在協作中看見】拒學小學生的分離焦慮與網路沉迷

整理/游賀凱

 

邀請小玥老師受訪,是我幾個月前就放在心裡的事,我與小玥老師是在花蓮工作時認識的,她是資深的小學老師,在小學任教有數十年的經驗,而離退休的規劃也並不太遠,可是在我們的合作經驗中,我看見她始終是勇於接受挑戰的教育工作者,這讓我很是敬重。

因而,我想要請教她在小學裡擔任班級導師的經驗,從她的觀點來理解小學生所遭遇的就學困難,或是中輟與拒學的教學現場現象。

小玥老師分享小學階段的孩子多是依附著父母生活,這些年來可能因為金融風暴而受到影響的家庭,剛好家長的身心狀況不佳,較難穩定的照顧孩子與提供孩子持續就學的條件,後續就會需要聯絡社政單位,或尋找其他親屬照顧孩子,一旦生活條件構築好了,孩子也就能夠回來學校。

低年級的學生在就學上比較容易遇到的困難,會是小一初入學時期與家長分開的分離焦慮,此時學校老師們的做法會是時間與空間上的循序漸進。空間上,不一定馬上讓學生直接進到班級教室,而是先讓學生到輔導室,輔導室會有一個角落是可以讓學生感到安心與遊戲的,在這裡慢慢熟悉與適應;時間上,可能同學們會是在學校裡吃午餐,但有分離焦慮的學生則是午餐前就可以先回家,因為吃午餐的經驗,或許會讓學生想起家長,等適應一段時間後再留在學校用午餐,而這些時間與空間的循序漸進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增加對學校的熟悉感與安全感,降低到校的阻礙。

中高年級階段則是較容易見到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而網路沉迷,一方面是中高年級的學業難度較高,如果之前在低年級或中年級的時候已無心在課業,那麼遭遇學習上的受挫就可能難以避免。這些學習受挫,讓學生轉向到網路世界裡尋求樂趣與成就感。除了學習受挫的學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世界,在真實生活世界中感到孤單或是沒有歸屬感的學生,也會寧願多在網路上與人互動,如此一來,學生的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的連結就漸行漸遠,而兩種世界的投身時間落差也會越來越大。

若是家庭內存在著家長與孩子都有長時間使用3C的習慣,而未能保持日常溝通的文化,當孩子升上中高年級後,也正是進入青春期開始重視同儕的時刻,家長要再從網路世界中拉回孩子的注意力,恐怕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網路的便利性,在家庭中原本是作為一種資源使用,可是若發生在學生的學習受挫,家人的關係薄弱,網路世界就成了迴避真實世界中的痛苦與孤單的最佳去處。

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大腦神經中的一種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也就是讓我們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愉悅,而這也與成癮有關。

當學生在小學與國中的階段開始投注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網路世界中,我們也會擔憂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網路成癮,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學習。如果只從表面上理解,我們可能會以為學生是過度沉迷網路才不到學校上學,實際上沉迷網路不是原因,而是之前學習受挫與歸屬感受挫的結果,才會將更多時間沉浸在網路世界中。

要從網路世界離開的難以自拔,則與多巴胺造成的耐受性有關,一旦大腦中使用網路的愉悅感被建立起來,要能夠再感受到相同的愉悅程度,只能增加更多的使用時間或是更為強烈的網路互動效果。甚至,即便個人有自覺想要控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時間,也可能在嘗試減少使用時間的過程中感到近似於戒斷症狀的不適感而難以停止。

《多巴胺國度》一書中提及人際關係與親密感有關聯的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可以帶動腦內的多巴胺濃度。因此,如果學生正在試圖控制網路的使用時間,只靠意志力與規訓的效果可能有限,而需要同時創造學生身旁的親子、同儕人際連結,幫助學生建立大腦中其他的獎勵路徑。

小玥老師也和我們分享有些學生的狀態需要師長幫忙留意,某些學習狀態的落後可能是生理因素的影響,如:注意力缺失(ADD)。當有這個懷疑時,也需要家長一起合作,願意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服藥,以協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避免讓學生累積過多的學習受挫,甚至影響到身心的發展,或產生拒學的現象。

拒學的發生可能有短期與單一的因素,卻有更多是長期與複雜的因素,我們試著從小學階段開始理解,也是從小學階段試著建構合適的工作方法。

 

立即收聽:

S2E4【在協作中看見】拒學小學生的分離焦慮與網路沉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