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來訊問我:
「我是不是要先找出孩子退縮的原因?但他也要自己能走出去才可以。我現在能做的是不是增加他的正面思考能力,避免他一直被負面思考影響。」
父親的提問可以看到父親有兩個層次的看見:
第一個層次是父親知道退縮孩子必須自己願意改變;第二個層次是父親知道退縮的最大成因在想法上。
我想先跟父親說:你的用心讓人感動;你的看見也很清楚。讓孩子退縮的成因不會只有一個,我們可以先從自己的家庭信念開始探究。
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孩子,從嬰兒長成兒童,信念的形成都是從家庭來的。對父母信念的認同,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發展是極為重要的,這提供了一個讓孩子能在其中長大的架構。
這個架構提供孩子成長的空間,一直到孩子自己能夠推理,並且產生自己的價值判斷為止。於是,我們最早期的生活信念,來自於父母。藉著父母的行為、談話與不斷的心靈交流,我們接受了他們的信念,也承繼了「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觀念。
這種對信念的認同有其必要,尤其是孩子在需要被照顧的階段。但是,一個人卻不能被孩提時期的信念或經驗捆綁,否則他就走窄了自己的路。例如三歲的孩子需要相信自己過馬路很危險,一定要有大人陪同。但一位二十歲的青年如果仍然抓著這個想法不放,就令人憂心了。
我們的想法、情緒與想像力都是跟著信念走。當某個信念消失,伴隨信念的情緒就會被釋放,想像力也會轉向其他方向。所以,一個人抱持的信念會動員自己的情感與想像力;因此,一個人的信念必須具有彈性,適時的調整改變。
人會呈現退縮狀態,不會是突然發生,也不能把原因化約為一。那些原因是從一個人的過去生命經驗中層疊累加所造成的。於是從過去開始梳理、從信念開始探究就有其必要。我在引導青少年走出退縮狀態時,最大的困難是對於自己曾發生的事說「我忘記了」;對於現在的感受、未來的想像說「我不知道」的孩子。這樣的青少年把痛苦凝滯、埋藏在很深的潛意識之下,這表示他的信念可能是:造成我目前痛苦的原因無法解決,所以我藉由找不到、忘記了,讓自己不用面對無法解決的無力感,我就不會被無止盡的痛苦襲擾。
這樣的孩子需要極大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建立,才能讓他願意啟動探究自己的行動;這樣的歷程幾乎又都必須從孩子的早期家庭經驗開始探索,這也是我在進行引導青少年的工作時,總會回到他們的家庭經驗,去與父母親展開協作的重要思考面向。
青少年緊繃的肩頸、耗損疲憊的身軀可以讓我們窺見僵化無力的思維模式;僵化無力的思維模式絶對要從青少年的家庭經驗開始探究、梳理;然後,協助青少年重啟動能的路徑才得以展開。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