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和青少年的對話主軸,不約而同地都繞著「自我認同」的議題。
一位青少女說了自己生活中的諸多困難:她總是覺得努力沒有被看到、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才能更好、被肯定時的喜悅感很不真實、被否定時不只有沮喪,那種受傷感很痛。
這是一位把自己的角色抓得太緊的女孩。一個人把自己的角色抓得愈緊,她會愈覺得別人怎麼都沒有看到她——她的付出奉獻、她的喜樂悲苦、她的努力奮鬥、她的委屈辛苦、她的矛盾糾結。
我一直記得自學團青少進入輔大共學,慈宜老師在「認同課」第一堂課說的一段話:
「現代人被自我認同緊緊捆綁,對角色的認同被拉高到一種標準,賦予了這個標準神聖的位置,不斷以這個標準來看自己,就會過度耽溺於自我。」
這段話不是要女孩苛責自己;這段話是希望女孩鬆綁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段話是希望女孩從現在的位置走出去,用有情的眼真正地、仔細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人當然需要自我認同,一個人的認同是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集所建構出來的。但是,「有的人就是力不從心(日片<我的意外爸爸>)」,在這個有你、有我、有他的世界,不是你想成為什麼人,就能成為什麼人。
如果一個人走到過度耽溺於自我,就看不到別人發生了什麼事,也理解不了別人的經驗,更別說是進入別人的感情世界。在他的視框中沒有了別人,就沒有了關係。一個人如果不想成為一座孤島,就得主動去看到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去為這份關係努力做點什麼。
我想跟女孩說:
成長過程肯定是充滿各種風險的。正因為這些風險,我們就會突破自己原來的限制,我們會開展新的可能性。
我想請女孩——
試著把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與過去的自己做某種隔離——讓過去與現在形成兩個自己。開始去關注跟我們共同踩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我們愈是能學會與他人真實相處,就能練就愈是強壯的身心。不要過度放大自己內在的苦,可以適時地把這份苦看作滋養,去探索新的領域、去嘗試走一趟陌生的路。人的視野愈擴大,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愈清晰。然後,妳會發現,妳內在的情感會不一樣,妳內在的某些素質會開始轉化。
#自我認同
#去理解這個世界
#青少年的自我測字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