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建一個讓社會退縮者有意願「走出來」的條件......
多元理解與支持
這場論壇我有兩個角色在其中,一個是我在高中時期也曾經是一名從懼學到拒學的學生,另一個是從拒學轉化而出選讀社會工作學系,成為一名陪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復元的社工。
一、拒學狀態如果能有另一種理解與出口,人生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我回看自己高中時期,遭遇體制單一學習標準的挫敗,形單影隻的面對成績低落的壓力,從抑鬱躺床到難以動彈。直到聯考當日,我逃離考場轉而奔去到部落,部落的外婆簡單一句回應:「等妳明年準備好了,再考就好。」霎時間鬆開了束縛我高中三年來的升學主義繩索,某種被抑制的能動性開始再活化,原來不是我不夠好,是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做準備。
這個體會也讓我學習看見每個人的發展速度與條件都不同,如果能夠看見這些的不同與差異,用多元的視角來觀看人的獨特生命經驗,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轉化。
二、成年後的社會退縮者需要的是更多我群的支持
成年的社會退縮者多伴隨著身心困頓或精神障礙,或者說當精神疾病好發在青少年時期,離開學生身份之後無法展開社會性的發展,自信心便逐漸萎縮,離群繭居便逐步形成。
在福利與醫療體制裡皆設有到宅關懷的社工或醫護工作者,想方設法入家嘗試鬆開社會退縮者封閉的狀態。然而,以一己之力能做到鑿縫引光已不容易,如何引人出室?需要鋪建一個讓社會退縮者願意走出來的條件,這個條件便是組織康復者能形成利他性的互助社群。
復原之路
症狀世界與現實世界存在斷裂,是一個獨有並且難以被他人理解的經驗,也因為他人難以理解更加深斷裂,如何將裂縫接合?需要先活化身為人渴望有所歸屬的情感,以此情感融入一個涵容得了自己的社群與關係。當一個人會感到孤獨,一群人可以獲得更多的共振而有能量向前。
目前台灣創新社會資源的建置是一股潮流趨勢,近年來精障會所在各縣市陸續成立,未來五年會繼續成長茁壯,引導社會退縮者能從繭居家內到參與會所,找到自己的動能與方向,過程中縱使緩慢或艱難,都會有各種我群的理解陪伴,一起前行。我們相信,每個人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復元之路。
筆者/講師介紹
鹿野耕食宿督導 戴雅君
我是一位精神社區社會工作者,從公設民營的福利機構推展精神障礙者的會所模式,到自辦精神復健機構,協助精神失序的街友擺脫流浪。十年前移居到台東鹿野,自辦鹿野耕食宿工作室,打開家門迎接身心失序的人、與其家庭共學找出轉化生命受困的方法。
我穿梭在體制內外的工作位置,一路探究與推進,從福利服務、精神復健到找出生命質變的可能,在實踐的行動之中,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