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實習帶領人/黃春薇
這次我和帶領人Anita來到了田頭國小,一起與學生們探討「永續家鄉」。
田頭國小位於彰化縣,別於都市的學校,田頭國小四周都是稻田,美麗的自然風景和純樸的風氣,是間具有鄉村風情的小學。
這次的課程以對產業的認識來做為這堂課的主題,除了讓學生能更了解有關產業的知識,也希望能讓他們對自己家鄉許多人從事農業這件事感到認同與肯定。
學習的過程中,Anita設計了三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投票,並以統計出來的數據,讓她們看見世代產業別的變化。
問題分別是:
1. 請問你的爺爺職業是哪一級產業?(投票)
2. 請問你的爸爸職業是哪一級產業?(投票)
3. 請問你未來想從事哪一級產業?(投票)
經過統計結果,爺爺一輩從事第一級產業的人數是最多的,到了爸爸一代就有轉為二級或是三級產業的趨勢,而孩子們大多數選擇第三產業。
這樣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議題,於是Anita開始進行反思討論,請學生分享自己對於農業的想法。
「你們覺得農業重要嗎?」Anita問道。
「重要!」「不能沒有農業!」「我們會沒有東西吃!」孩子們回答得非常快。
得到了第一個答案,Anita便繼續引導:「你們的家人都是從事農業,剛剛問到對農業的看法,大家的回答也都很正面,那為什麼你們未來都想做服務業,而不是農業呢?」
學生們這次回答的速度沒有上一題那麼快速,大家思考了下才回答。
「因為賺不了錢!」
「因為農業太辛苦了。」
「我爸爸是從事農業,但是他叫我不要選農業!」
「我也是,他們說農業賺不到錢,不要選。」
Anita繼續追問:「那麼你們想做什麼工作呢?」
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想做的職業:老師、銷售員、公務員……等。
Anita提出下一個問題幫他們釐清:「可是你們未來的工作都選服務業耶?這樣我們農業就沒有人做了,我們可以沒有農業嗎?那我們把田頭變成跟都市一樣,有遊樂園有電影院,你們覺得好不好?」
「不行!」孩子們一致的回答,並且給出了抗議的聲音。
「為什麼不行呢?」
「田頭這樣就好了,才有特色!」「這樣才能有生態的自然風光。」「如果想要玩可以去其他縣市玩就好。 」
可以看到學生們有些答案其實是矛盾的,但他們並未深入的去探索。
從觀課的角度我看見Anita巧妙的運用問題統計,先以真實的數據讓孩子直面問題,並藉由不斷地拋出更多元的觀點和問題,來激發他們的討論、與他們的想法碰撞,進而引導他們更深的思考,包含: 「服務業一定更賺錢嗎?」「如果想做農業又不想被中盤商剝削我們可以怎麼做呢?」「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來減少農業的辛苦嗎?」等等,透過這樣反思的討論,可以更加令他們理解到,現階段的產業平衡問題,與自己在公民角色裡能做的事情與關心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驚訝於服務學習教學法在帶領人的應用下可以產生如此神奇的效果,並不會因為學生年齡層較低就侷限了課堂的深度與主題的明確性,反而因為在地孩子許多家庭是從事農業而對此議題非常有呼應與迴響,看著課堂裡的氣氛活絡,知識也藉由活動與對話變得更為立體,我想這樣的教學方式絕對值得我們去努力與深耕學習的,也很榮幸可以來到田頭國小觀課,讓我有如此收穫。
課堂的最後,ANITA將主題再次收斂回到永續家鄉,希望藉由訪問田頭在地農夫,更了解農夫這個職業的內容,也希望找出田頭的休閒娛樂,讓學生能達到邀請別人來到自己家鄉、介紹田頭的美好、對家鄉產生認同感等課程目標。
離開學校,我依然被田頭溫暖的陽光與綠意的稻田所溫暖、這裡獨有的人文氣息與熱情所療癒,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課程讓孩子更明白這片土地的力量與難得,進而將這樣的美好代代保存下去,永續我們的家鄉。
Anita帶領人回饋
謝謝春薇實習帶領人相當入微的觀課心得,希望你能感受到服務-學習課程的魅力。
教育的功能是要培育願意思考的人,要提起學習者的「意願」也就是動機,並不容易,是必須經過設計。
這次課程就是設計了一點價值觀上的衝突,激發學習者的「矛盾與兩難」,然後自我覺察在自己日常中的「理所當然」其實是充滿矛盾思維,又到底是誰在我們的腦子裡裝了這樣的思維?
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帶領者就像管樂樂團的指揮,可以讓每個樂器分部都有solo 的機會,最後,大家都了解彼此音色後,然後共鳴同調,合奏美妙音樂。
我很喜歡跟同學(尤其是小學生)閒扯,有方向的閒扯,有意義的閒扯,也許當下可能沒什麼結果,但是若能讓他把疑問放在心裡,願意去探索,那麼就值得了!
這就是我這麼熱愛上服務-學習課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