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沒有Happy End?

專業帶領人Anita/2019.07.07

也思的營隊規劃向來以服務學習的歷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做依歸,而在慶賀階段除了肯定每位學員完成任務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努力之外,還要學習感謝那些人的協助(排除除帶領人或輔導員),才能讓任務順利圓滿,強調感謝對象為團隊夥伴,不限人數、也不限同組別,凡是被感謝者點到名的夥伴,都必須起立並接受致意。

常常,有些夥伴很快的能說出想要感謝的對象,特別是在營隊生活中曾經發生的事實。據我的觀察,大部分夥伴都能大方表達謝意,相反地被感謝者常因害羞反而發生不知手措的窘境。這或許是因為大家「很少」感謝,也或許大家「不習慣」被感謝,這樣的窘境無可厚非,多練習表達感謝就會改善。

當然,也有些夥伴會不知該感謝誰?這時,就要引領他回顧活動中最有成就的經驗,再慢慢提點夥伴與他協同合作的過程,很快的,他也能感受他人與自己的關係,說出感謝的話。

最令我感到無力的是即便給予提醒暗示,學生仍舊拒絕感謝,為了化解這樣的尷尬,我會請他活動結束後再來跟我繼續完成這項任務。

就在不久前的一個國小的服務學習體驗營隊尾聲,每一位夥伴皆自願性地輪流進行「感謝」儀式,其中一位聰穎的小帥哥頑固地拒絕感謝,盧到最後,他妥協的說:希望我現在說感謝的人請站起來,於是部分同學起立,接著,小帥哥竟對大家說:你們給我記住!

起立的同學們一陣錯愕,趁還沒大動亂前,我趕緊請大家坐下,雖然逼近營隊結束時刻,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轉以嚴肅的口吻,說明為何我會如此堅持這樣的「感謝」儀式?我說:

「感謝」具有彼此雙向動力,感謝不僅能影響別人,也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事實上,說謝謝可以增加自己的快樂,也可以讓對方感到幸福。願意感恩的人比較容易有進步,表現出較多正面情緒,比較有活力也比較樂觀,對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壓力與憂鬱的程度也比較輕微。

最重要的是,在一個活動任務後,立即彼此分享感謝的經驗,當往後回憶起,被記得的會是那時的「感動」,而不是說了什麼的內容。當我們明白自己擁有的一切皆為他人所給予,自然也會想關懷別人、為他人付出。

說著說著當下氣氛當然是嚴肅到不行,我仍不罷休,繼續感嘆無奈地說:

今天你們不願意感謝或對於說謝謝感到彆扭,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失敗,不論是老師或是家長都必須承擔這樣的失敗,台灣基礎教育必須檢討!

就這樣史無前例的,這個營隊在被責訓與嚴肅的氛圍畫下句點。

之後,隨團的實習生問我,為甚麼不讓營隊留下Happy End?

的確,快樂、歡愉甚至無負擔學習是大部分營隊的目標,然而偏差的的態度與價值觀更應該及時糾正。

在我經營營隊的經驗中,常常從學生的言行舉止中,看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在這學生身上留下痕跡—值得商榷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然而要在三五天的營隊時間,轉化學生的態度行為著實困難,更不是責訓三分鐘就能改善。 但若當下我選擇以Happy End為由敷衍結束,不但違背我的教學原則,也枉費三天來為此營隊設計初衷。

畢竟服務學習體驗營與其他夏令營不同之處在於公民素養的養成教育,更須明辨是非,不但要堅持對的事,更要亦步亦趨的把正確的事做好!

我也深切反思:應該花一些時間讓每一位參與者為「拒絕感謝」這件事抒發感想與情緒,因受時間限制而留下遺憾,往後在進行感謝回饋前,應先說明初衷並提供大家討論機會。

感謝也思團隊讓我再度學習成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