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解開『家』鎖論壇活動:專題分享簡介

解開家鎖論壇

2024「解開“家”鎖」論壇:在反映中看見人的能動性

2024年12月14日(六)09:00 – 16:30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
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3F 國際會議廳

專題分享簡介

想了解社會退縮議題的你,好奇論壇各個主題的內容嗎? 論壇專題將帶你了解拒學議題的現況與困境,各主題重點一次列給你!
分享簡介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樂讀拒毒 關愛守護_『聆聽天使』引燃生命動能(國中高關懷服務)

    財團法人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 徐掌瑛 秘書長

      「樂讀拒毒 關愛守護_『聆聽天使』引燃生命動能」是一項針對國中生及高中生的關懷服務,旨在透過閱讀底蘊與關愛活動,提升學生對毒品危害的認知,同時鼓勵他們以正向的方式面對生活挑戰。這項活動結合了書籍導讀、心靈對話以及同儕人際輔導、情緒覺察,提供學生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環境,讓他們能自由分享內心的困惑與困難。

      「聆聽天使」作為這項服務的核心角色,主要負責傾聽學生的心聲,並藉由適時的引導與鼓勵,點燃他們內心的生命動能。這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強化他們面對壓力與誘惑時的應對能力。

      此外,活動中特別重視情緒的交流,透過關懷與守護,減少青少年因情緒低落或困惑而走上誤入歧途的可能性。

      這項服務在活動設計上涵蓋了互動式工作坊、影片觀賞、桌遊、牌卡等討論、融入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讓學生能夠以輕鬆的方式參與其中。同時,也強調與家長及學校的合作,藉此形成一個完善的支持系統,共同守護青少年的成長。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每一位參與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被關愛,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人生的各種挑戰。

    隨波逐流的難:網路與後疫情世代的青少年處境

    也思實驗教育輔導員 李冠頤

      2007年首支智慧型手機問世,2014年社群媒體廣泛流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樣態;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後,居家隔離、在家上班、遠距教學、戴口罩、噴酒精,更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係。

      行動網路、社群媒體與疫情在青少年們身上留下的刻痕。他們隔著口罩與他人互動,看不清彼此的完整面容;他們隔著螢幕與世界接觸,觀看著演算法推播的文字、圖片與短影音,體驗再製情感,吸收扁平化的價值觀。

      他們是在這樣的時代脈絡底下長大的。

      一位青少年說,小學就有同學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他在國中時擁有手機,與同學們在社群媒體上互動,這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現在他想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可是很困難;另一位青少年說,即便現在疫情已經趨緩,他仍然不太願意把口罩拿下,因為他有容貌焦慮;還有一位青少年說,他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酒精、口罩不離身,進家門後會先在玄關先換好衣服再走進房間。

      容貌焦慮、社交恐懼、微歧視、厭蠢症等名詞的創造,說明了青少年是生活在需要小心翼翼自我管理的「焦慮」世代。

      我們在與網路時代「爭奪」青少年的注意力的嘗試中,讓他們重新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連結,重新用身體的五感感受世界,共創一個更實感的生活世界。

    學習如何不超車孩子的人生

    家長代表 王琪玲

    ~母與子 血濃於水,亦是獨立個體,彼此共振、共愛、共就生命樂章~

      我的兒子Kevin自小二開始拒學,從此我們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開始一段摸索的陪伴旅程。

      斷斷續續的出席完成小學階段,國中時期的體制外實驗教育外地住宿,高中從參加自學團到選擇完全自學,朝著自我設定目標考上心目中想唸的大學科系。一路的心境轉折、面對、學習、沉潛,終於明白了以全然的接納,充分的允許及穩定的陪伴,按著孩子的節奏與當下彈性協作,逐步成就前行的可能。

      深深感受當孩子需要修復空間時,父母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找到照顧好自己的方法,必須先穩住自己,才能用更高的高度解決問題。

      這段歷程同時也是家庭關係的重組,對教育孩子從此有不一樣的看見,家庭成員亦學會愛、理解、接納及包容,彼此積累人生養分。
      相信著 原本以為的考驗 其實是深具意義的「禮物」~

    「歇息後的復甦─自我、他人、社會連結再造的課程設計」

    也思實驗教育輔導員 游賀凱

      也思自學團邁入第五年,課程規劃也隨著進入自學團的青少年而逐年調整,自學團身處在眾多的實驗教育團體之中,除了有別於體制內的學習路線,更是試圖在體制外的實踐路線中想要形構一條與青少年攜手前進的路徑。

      這個攜手,是看見青少年的狀態,也是涉入青少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更是在攜手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們認知到自身的有限,而在教育系統的位階中能夠承認有限,正是也思自學團的師生攜手離開異化的可能。

      自學生離開體制內的學習而進入體制外的學習,不僅在回應生命成長的欲望,也在回應過程中如實遭遇的困難(學科挫敗、身心困擾、人我關係、拒學經驗),而此時的退縮或緩步轉向,不代表停滯,而是意味歇息。

      自學團教師建構對於曾經遭遇的困難能夠有所探索與理解的學習環境,是因為自學團相信每一個生命都能夠透過這些探索與理解,在人生旅途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拒學經驗只是歇息後再出發的徽章。

      自學團的課程設計不迴避曾經遭遇的困難,也不以趨近社會光環或成就為目標,而是再次接觸個人生命經驗中的難題,也相信生命成長的可能,這些發展中的探索,都在同行中創造與自我、他人、社會的連結。

    翻,家庭土壤;見,生機盎然

    也思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 林淑真

    ——家庭中的每個人無形中都參與了整個家庭的心理砌磚工程——

      父或母面對孩子的問題與困難時,一開始總是想為孩子找原因、找解決方案,這些行動,疊加了自己與孩子的焦慮,也阻斷和孩子對話的可能性。

      那些在成長的路上受傷、退縮的孩子,必須先修復身心,才有機會重啟動能。

      有傷,孩子只知道「痛/痛苦」,不知道傷口在何處。我們的協作經驗是:父、母必須先安頓自己,才能將「心」貼近孩子,好好地聽他們說。這些訴說,是找到傷與痛苦的入口。父母也要有機會與空間好好地說。這些述說,翻動家庭土壤,在其中我們聽/見生機盎然。

    媽媽L:
    一年前老師家訪,女兒全程躲在房間哭。這週的家訪結束,雖然她沒有出來,但我進去房間,看她端坐電腦前上著線上課,床舖安穩整齊地就像我的心境……

    爸爸M:
    孩子的情緒穩定很多。想到今年四月他在家裡摔東西的樣子,我都會膽顫心驚。我一直在練習共處卻不會被影響,有感卻依然能穩住自己。

    媽媽R:
    我最大的感悟是「孩子要願意」。現在我不會催他,會去觀察與關注他的狀態和欲望。我們總會希望別人改變,但是當事人自己要願意改變才是重點。

    媽媽C補充說:
    我現在能好好地「安住自己」。以前會很急,那份急我想她都讀得到;因為我愈急她愈不想和我說話,現在我會等她。

      我們相信,當整個村落都在入夜後點亮一盞燈,孩子在累極時最想走進的,還是最熟悉的家屋。因為,那是情感的依歸。想承接起受傷的孩子——家庭的力量極其重要。父母也需要有穩定挹注己身的能量,這是我們啟動家庭工作的初衷,也是信念。

      當改變由自身開始,這份改變才能在家內空間創造出動能,湧現無限生機。

    同村協力:社區拒學諮商輔導與家庭學校合作模式

    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岱樺

      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在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主題選擇拒絕上學兒童青少年(含其家庭及學校)做為主要協助的對象。試圖在科技冷漠、後疫情時代,人人網路成癮,各種成癮的世界,重建人與人連結和對話關係,協助已經迷惘和迷路的孩子、家庭和學校找到其他真實村民,同心協力重建一個村莊,共同養大一個小孩。(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一片荒土:精神科遇到拒學生和家庭(精神醫療(心理師)-家庭合作)
    拓荒初期:國小校園拒學進行式ing (學校(心理師)-家庭合作)
    拓荒中期:國中校園拒學合作(心理師-學校-公部門-家庭-實驗教育合作)
    拓荒近期:社區拒學諮商輔導與家庭學校合作模式ing
      (1)紮根拒學現象工作領域(學校/家庭/身心診所/諮商所)
      (2)展現拒學輔導專業經驗:期刊、社會退縮主題書合作序出版
      (3)主動向有拒學生社區學校連結和倡議
      (4)尋找友善專業熱情的輔導教師工作者種子和學校村子
      (5)對教育現場說真話的勇氣in教師輔導知能研習
      (6)架構拒學社區輔導工作:家長諮詢/入校拒學個案研討會
      (7)量身訂作專屬拒學生家庭及學校重新連結計劃、方向和方法

    #為什麼要選擇人煙罕至的路和方法
    #同村協力拒學輔導的困境與突破
    #拒學輔導系統的「溫柔」與「暴力」
    #學拒學:拒學做為一種反抗和表達
    #如何重新與人對話

    從社群再造轉化社會退縮

    鹿野耕食宿督導 戴雅君

      成年的社會退縮者多數伴隨身心困頓或精神障礙,或者說當精神疾病好發在青少年時期,在結束學生身份後,常無法順利展開成年人的社會性發展,自信心開始逐漸萎縮,甚至逐步形成離群繭居的生活狀態。

      在福利與醫療體制裡皆設有到宅關懷的社工或醫護工作者,進行各種入家關懷,嘗試鬆開社會退縮者封閉的狀態。然而,以一己之力能做到鑿縫引光已不容易,如何引人出室?

      我認為需要鋪建一個讓社會退縮者「有意願」走出來的條件,這個條件便是:「組織康復者們」形成「利他性的互助社群」。

      精神症狀者的經驗與現實世界存在著斷裂與鴻溝,它通常都具有獨特性與個別性的特徵,並且難以被外人理解,也因此更加深了這個裂縫。如何將這樣的裂縫接合?需要先活化其身而為「人」,所必然具備渴望歸屬的內在情感,藉著這個內在情感的動能,來引動他開始願意朝向融入一個涵容得了自己的社群。

      目前全台正如火如荼推動「精障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精障會所)」,正是企圖在各地發展精障社群。社群正是一個「從我到我們」的歷程,會所裡的疾病經驗是社群相認相識的連接點,社群裡的每個人,認得了彼此疾病所帶來的「難」、認得下面對這個難所帶來的「責任」,在體恤你我的情感裡一起並肩行動,相互轉動與推進,並朝向復元。

    志祺七七時事分析社會退縮現象 - 誠摯邀請您一同關心台灣教育議題!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合作單位:也思實驗教育、財團法人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鹿野耕食宿
    聯絡電話:02-8732 0827分機1402、1403 電子郵件:service@yessla.org.tw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