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盡心力陪青少年們走一段路。
只要能站在一起,然後同行一段,其實功成不必在我;
時間和自發性會帶著青少年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持續工作,然後,等待』。」
寫在前面~~
快開學了。
最近又頻繁收到充滿焦慮、擔憂、慌亂與不知所措的訊息,
那些訊息幾乎都來自孩童與青少年的父母。
有些訊息的主人,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畢業多年的學生。
有些訊息來自陌生的連結:
他需要幫助,因為某個醫師建議他來找我們;
她需要建議,因為有個好友跟她說,也許可以來找我們。
然後,我開始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工作紀錄。
那些與青少、家庭同行的經驗,是值得參看的。
在一字一句讀下去的同時,前行的方向與建議,也許就慢慢清楚。
最近我很常跟我的工作者們說:
「我們就是盡心力陪青少年們走一段路。
只要能站在一起,然後同行一段,其實功成不必在我;
時間和自發性會帶著青少年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持續工作,然後,等待』。」
王浩威在<流浪在新世界的異鄉人>一文中寫道:
「走向世界,不一定就能走進世界。
走向世界,是旅行家的行徑;
走入世界,則是人類學家的態度。
當旅行家走進世界角落的某一城市時,他看到了異國情調的同時,當地人也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方向的異國情調。
當人類學家來到世界盡頭的另一個村莊時,他慢慢變成當地風景的一部分,而當地人也經常不小心就將他當成自己人了。
不管成為旅行家或是人類學家,
都是一種看見生命風景的選擇。」
作家寫得很美,其實說的正是我們想帶著青少年們去經驗的:
從自己現在的位置走出去——
去看見、去體驗、去冒險,然後就能收穫自己選擇的生命風景。
接下來,我將整理舊文的內容,融入近期的工作心得與思見,以<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為主題,盡量每天更新一篇文。
在我們的時間和心力不足以一一協作每位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青少與家庭成員時,我們還是希望需要協助與建議的夥伴們可以從文中汲取力量與能量。
昨天有位家長問我:「會有南部的團體嗎?」
自學團從來沒有想擴編,我們的量能也只能帶著一群青少,與一群家長夥伴同行。
但我想借用媽媽夥伴—幗妍,為我們寫的一段話,作為自學團未來的工作指標:
我們將一路務實、誠實、真實、踏實的努力前行。
能和大家站在一起,就有機會同行。
即使身軀無法並列,心也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