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聽他們說話,看見他們的處遇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二章—聽他們說話,看見他們的處遇

「人的有限性及其處境都需要得到尊重。尊重會帶來看見與辨識的空間。」——夏林清

和青少年偕行二十年的我,深切的同感於「能真正看見、辨識並理解青少年們站在我們面前之前所經驗的生活」,才能開啟與他們同行協作的第一步。

走進實驗教育的場域,我是日日在與身心困頓的孩子共處的。現在的拒學/懼學,令家長們憂心忡忡,彷彿孩子未來一定走向繭居/社會退縮。

我不會這樣看待拒學/懼學這件事。

拒學/懼學孩子此刻的認知、語言,和卡住的動能,
是因著層疊的社會結構與壓迫,導致他們動彈不得。
但也是此刻,我們可以抽絲剝繭,去看穿他們在哪些壓迫中;
去看見形塑他們的結構。
然後一一拆解,再重新建構。

宋文里說:
「心理治療實際上是提供很多對話語料的一種文化實踐方式,其中有最多微妙而關鍵性的關係表現——包括改變的發生,也就是說,把建構變為解構到重構的過程。」

於是,好好聽青少年說話很重要。

S跟我說:
「國中那幾年,我失去了動力,情感也從我的意識中退休了。
我沒有喜好,沒有渴望。
現在,開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即使不出門,在家裡也會想找一些喜歡的事情來做。」

S返身自省式的語言充滿了自我治療的動力。
我們只要聽著、看著、陪著、支持著,就能和他一起重啟動能。

P與我們聊到躺平這件事。她說:
「短暫的躺平,其實沒有不好啊!
也許,這個階段的躺平是為了休息,等待下一次的機遇。」

進入孩子心靈的殿堂,我視之如聖殿。
我何其有幸可以聽見來自聖殿的音聲;
這些音聲,是孩子長成的生命故事,它是充滿歷史性的。

我的口委丁興祥老師曾說:
「心理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
而現代心理學,卻採取了一種去歷史、去脈絡的視框來看人與世界……心理治療應轉換舊視框,案主可以是專家。
治療者與案主可以採對話模式,共創新局新故事。」

好好聽孩子說話,才能看見他們的處遇;
然後,那些在孩子內心的歷史故事才得以重構。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