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踏上英雄的旅程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十五章—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踏上英雄的旅程

這些,都是青少們透過探索、迷惘、困惑、危機處理、應變而逐漸找到自我認同的必經歷程。

青少年多變的情緒與樣貌,常讓爸媽感到不解與困惑,也常與身旁的人產生衝突與磨擦。

與青少年同行的歲月中,要安放的其實是大人的憂慮;安放憂慮了才能靜察青少年在經歷的是一場成人的洗禮。

青少年在轉大人的疑懼與不安中,在不同的場域面對不同的社會角色,他們會以各種嘗試、行動、體驗或變化去慢慢找到自我的定位。我一直稱這樣的過程為青少年的英雄之旅——成為自己內在認可的一個人的過程。

青少年可能在某個階段穿著保守,卻在某一天改變風格,前衛新潮;青少年可能在某個時期結交許多朋友,卻在一陣子後如隱士退居家中,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這些,都是青少們透過探索、迷惘、困惑、危機處理、應變而逐漸找到自我認同的必經歷程。

有學者認為青少年如果能從真實生活中去挫折、經驗、克服,最終圓滿解決挑戰,就能邁向「認同達成(identity achievement)」。如果沒有這些經驗與歷程,極容易落入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認同狀態。

一個人的認同必須藉由「連續感」與「同一感」,也必須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只有將真實生活中的挑戰與困惑不斷落實在對自己的意義上去體悟和收穫,青少年才能夠逐漸感知到自身的完整。

何謂「連續感」與「同一感」?根據 Erikson 的理論,認同的形成是個體對過去所擁有的,及對未來所期望的之間,感覺到一種日益增加的感受。青少年像是存在主義的哲學家,逐步找尋出自己生命的同一感與連續感,進而肯定自我生命的意義。

自我認同的形成過程是緩慢而且漫長的,沒有起點與終點。

雷庚玲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同危機,可視為過往所有發展危機的重新展現:

「信賴不再只是對四周人的基本信念,而化約為對世界、對人性本質、對社會的基本意識型態;

自主性不再只是單純的探索外界,而化約成對自己未來生涯的探索與掌握;

自動性也不再只是對外界規範及生活戒律的嘗試錯誤與瞭解,而化約為對未來目標的設定與自我負責;

勤奮與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則不再限定於老師或其他大人所規定的工作,而需養成自己的工作態度與工作倫理。」

青少年踏上自我認同的英雄旅程,他們必須在生活經驗中去體會;他們必須透過社會脈動去真實面對生活課題;他們必須勇於接受出現在眼前的挑戰。然後,青少年會在個體角色的困惑與探索之中,逐漸找尋出自己生命的同一感與連續感,並感知到自身的完整。這趟旅程很漫長、行速要緩慢、路上的風景要細察、行程中的經驗要收穫並反思。於是,我們可以說:

因著這趟旅程,青少年得以成人!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