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四十七章—共情

自學團每年都會發行自己的刊物,明年的主編是一位高一男生。他在訪談一位高三學長後寫下他的訪談日誌,傳來給我看。

「學長自小便在OOO體系的教導下,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信念看待人事物。把這樣的信念發揚光大的OOO體系的老師們相信孩子都是天使,應該做著天使該做的事。天使的樣子是要讓家長們揑塑、雕刻、不用手機的;因手機裡頭的過度混亂將影響我們的孩子。這樣的善被拱立,惡就被毫不猶豫地對襯出來;最後連大人也要服從這樣的信念,變成天使。亦即,大人也變成小孩,包括舉止、說話。學長看到每個人都身心俱疲,學長自己則是傷痕累累。高中時,學長換了環境,來也思。他說自己在也思的初期滿多時候是自己做自己的事。也思把以前那些疊加在自己身上的負累,轉換作承接,可以讓他真的好好休息。雖然之前的經驗留下創傷,但也思承接起他的方式,是個渠道,讓他得以好好休息、重構,甚至不重構。這是也思最自由的地方,溫柔、細緻的接住他。高二開始,他可以慢慢進行覺察;雖然那些傷痛偶然還是會來到,而且一來就侵擾他的大腦,他必須用力敲擊太陽穴,才能讓那些侵擾止息……」

我問高一男孩:

「你在訪談和記錄時,感受到什麼?」

男孩說:

「我感受到一樣的被承接、一樣的有某種自由,但和學長的可能不一樣。我沒有那些被侵擾到要敲打太陽穴的痛;但我常常覺得自己很躁,到也思可以讓我感到平靜。」

高三大男孩的療癒和復原過程我是知曉的;高一男孩在書寫學長的生命故事時,也獲致了共情——那是去理解他的生命軌跡之後,想像他的體驗、感受他的感受,最終獲致的同理能力。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