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五十三章—解構「完美主義」(一)——退縮是為了保護自己

一位媽媽來訊,淚訴自己已經不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女兒,更遑論是幫助或引導她。

十六歲的女兒退縮在家三年多,只要爸媽的言談中觸及學校,青少女就會憤怒、躁動,大聲吼叫:

「你們知道我在學校有多痛苦嗎?我天天在學校忍受著被傷害的痛時,你們在哪裡?憑什麼要求我回學校,受傷的是你們嗎?痛苦的是我呀!」

知道女孩的創傷來自國中階段,我問母親:

「知道她當時遇到的事件嗎?有跟她對話過、讓她說出口嗎?」

「我知道的都是被排擠、被冷落,說到真的有多痛苦、多受傷的事件,好像也沒有。去諮商時大部分都是說自己分組時都只能等老師分配,班上的女同學都在搞小圈圈,她永遠只有一個人。現在要跟她對話這些事,就算是面對諮商師,她也都說她忘了。有時還會叫我去把那些欺負她的人都找來,她才能洩憤。」

我接著問:

「可以談談女孩從小學到國中的學習狀況和人際互動?」

「小學幾乎都是第一名、第二名,她很要求自己的成績,只要成績好,她覺得沒有朋友也沒關係。小六的數學比較難,還會要求我請家教來教她。她不喜歡和人相處,就算要補習她也只能接受家教,不願意去補習班。小學還是有一個好朋友,我還會一直鼓勵好朋友來我們家,我為了讓她維持和這位女孩的友誼,真的做了很多努力,也盡力對女孩好。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不聯絡了。剛升上國一時都還好,慢慢就不想去上學,國二、國三幾乎都是用醫師診斷證明來請假的。」

我再問:「媽媽說『國一時都還好』,可以比較細一點去回想國一時期的學習、課業和人際關係嗎?」

「嗯…國一時有說過課業變難,上學期期末考考不好,學期成績落到十名之外,我當時有問要不要再增加家教老師的科目或時數…她好像沒有說好不好,後來就慢慢不上學了。」

透過訊息來回,我大概釐清女孩有著對自己在意的領域要求完美的傾向。她的退縮主要來自對自己專擅的學科產生可能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因為自小最拿手的就是學科,小學時甚至可以用學科表現的成就感來抵擋人際疏離的不舒服。但升上國中,課業變難、成績落後,在在打擊到她的自我認同,這時人際議題就會被放大,這些累加起來的困難讓女孩只能退縮在家中,無法前進。

因為追求完美,因為只有一條路徑的想像,女孩必須不斷防衛。這些防衛形成了憤怒、焦慮與躁動;憤怒、焦慮與躁動形成痛苦記憶。為了減低這些痛苦,只好維持退縮的狀態。

如果我們不去看到女孩被「追求完美」的理想捆綁,不去拆解女孩原來看待世界的視框,就無法協助她重建新的認知。正如同美國家族治療師David Epston所說:「追求完美是一種詛咒,如果不去挑戰,這種詛咒將是無期徒刑,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

要真正協助女孩,必須先看見她的困難;看見困難之後,才能貼近她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態;然後由個體的狀態出發,找出最適切的協作方法。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