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五十六章—我們的三階段工作(一)——從「另闢蹊徑」到「成為容器」

今年六月,與我一起踩進高中階段實驗教育場域滿三年的青少年即將畢業了。我們這一屆的高三畢業生,一共有十一位。我一直告訴身邊的夥伴們,十一這個數字是當屆畢業生的最高人數。未來,自學團每一屆的學生人數以八人為限,高一至高三總人數不會超過二十四位。

做為一個教育團體,我們何以不想讓組織擴大?這來自三年來工作的點滴看見、經驗積累、心路轉折,以及陪伴青少年三年,看著他們成長與改變的歷程,厚實了工作者們各自的工作能力,也讓我們更明晰團體的承接量能與定位。

關於我們的團體定位,我是一直想好好說清楚的。十八年的學生歲月,十九年的教師生涯,學校教育涵養了我三十七年。我從不否定學校於我是如同母親一般的存在。但如我曾在論文中記下的: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一群「中離生」的湧現、遇到研究所的恩師們,以及「批判教育學」的洗禮,在在讓我萌生另闢學習蹊徑的想法。

想法化作了行動,自學團成為承接一群在學校教育中,想離開、被壓迫、被擠落的青少年的場域。這個過程,自學團於我,也從「另闢蹊徑」的行動,漸漸調整為「成為一個容器」。

「成為容器」,行動還是必須往前開展;「成為容器」,開展的行動必須有別於以往;「成為容器」,我們慢慢長出三階段的工作。

第一階段的工作,如同為燒燙傷患者進行的水療清創。每一次的清創過程都在撥結痂、清膿血;每一次的清創對青少年而言都是難以忍受的煎熬巨痛;每一次的清創對協助青少年的我們而言,都是忍著極度的不捨,仍然必須往前的工作。因為我們知道——唯有先清除壞死的,才能新生。

第二階段的工作,我們可以緩緩注入溫暖潔淨的活水,讓完成第一階段工作的青少年放鬆、休息、整裝;讓部份只是身體表面沾染塵垢的青少年滌淨髒污,這是「再次出發」前的準備工作。

第三階段的工作,是與團體裡的人、事、物真正踫撞、是深度的自我覺察與理解他人、是社群關係的開展、是人際關係的衝擊,也是與外界資源的互相連結。這個階段的自學團工作,著力在打開一個更為敞開的出入口,讓各種資源挹注,得以成為養份,滋養青少年漸漸完整、更完整。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