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走出身心困卡的重要時期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六十六章—青少年走出身心困卡的重要時期

每週五晚上的家庭協作團體之後,總有家長會傳來一些感動、感觸或感想的文字訊息。

上週五在團體開始前我就收到一位母親的來訊。母親的工作極為忙碌,時常需要國內外出差,但她和青少女的父親一定有一人會出席我們的家庭協作團體,三月初就讀大學的姐姐也上線與談,那一次我明顯感受到整個家庭的協作動能,極為可貴。

媽媽的訊息寫道:

「淑真,抱歉這次我要缺席,爸爸會準時參加。但我只要人在台灣,沒有工作卡住,我一定都會參加團體的。這陣子我們明顯地感覺孩子有在前進,只是加入群體這件事還是會讓她感到壓力。她的情緒平穩很多,不像當初剛開始繭居退縮的情況。我們不知道她這段路要走多久,也很想知道如何可以幫她一把。雖然我無法每週上線,但爸爸參加完團體,都會和我討論。」

我在當晚團體討論接近尾聲時,想要回應這位媽媽的提問,也跟大家對話面對退縮孩子時,我們始終掛在心頭的叩問。

如果以高中階段來看身心困住的孩子比較可能走出來的時期有二:

一是轉換環境時,二是孩子自覺想往下一階段前進時。

不管哪一個,家庭/家人的協助是最最重要的。

關於轉換環境這件事,我們的工作經驗是:

通常因著霸凌議題而退縮的孩子,對團體的恐懼感已經累加到無以負荷的程度,離開原來團體是幫助孩子走出困卡的方式。我們要謹記的是,每個團體都有必須內爆的壓力,內爆的壓力會往弱的方向聚集,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因著某種被視為弱勢的特質而遭遇霸凌事件。留在原環境對孩子不是好事,孩子的困難通常也不是大人單純想介入就可以解決的。因此,轉換環境是一個幫助孩子的階段性做法。我們要在心中銘記的是,孩子終究還是要學習重新進入團體,所以我們要去看到孩子成為團體內爆點的原因,協助孩子長出因應的能耐。一邊協助孩子更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同時,父母可以慎選新團體,矛盾少一點的團體,霸凌或排擠現象就少一點。

陪伴孩子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終究要走入人群。如果持續留在家中不出門,孩子的孤獨感會強化過去負面經驗;過去的挫折不會成為滋養,甚至會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透過新團體,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能幫助孩子消化、吸收過去的負面經驗,轉化逆境為重新出發的動能。

至於如何引導孩子有欲望、自覺地想往下一階段前進?我們有以下幾個重點建議。

一. 協助孩子建立「剛剛好」的行動目標:「剛剛好」的行動目標是最重要的。青少年常常因著父母的期待、自我的身份認同、同儕、社會文化的影響,設定太高遠、過度理想化的目標。當目標太高遠時,我們內在會不斷給自己壓力,這些壓力會形成另一種壓迫,青少年又難以跨出下一步了。

二. 陪伴者要在「傾聽中找出可以鑽入鑽出的路徑」:青少年語言和心智化能力比不上他們的思維和肉體成長的速度,於是,陪伴的人要能讓他們說出口最重要。說些什麼先不用設限,只要我們學著慢慢聽、細細聽,把青少年說的話聽進去,再來仔細析辨當中的訊息,一定會找到可以鑽入青少年心靈的路徑;然後,我們可以從這條路徑出發,帶著卡住的青少年鑽出困難。

三. 放掉對自律的想像:對於青少年階段性沉溺於遊戲、動漫、卡牌、3C等,父母要先放掉對自律的想像。自律是很弔詭的一件事,我總會跟家長說:要求人要能自律是極為矛盾的,因為自律從來都是從自發長出來的,只有一個人自發地想要達成某種願想,他才能自律。青少年在沉溺階段極為不安焦慮,所以沉溺於某個物件是因為他需要安放自我危殆不安的靈魂,父母正可以適時提供他更安定的支持與陪伴。

四. 給予建議或行動目標時,父母要能先分辨是誰的目標?當目標是父母的,孩子行動就會受阻。

五. 心智化能力的養成:我們永遠是透過理解他人才能更了解自己,再因為了解自己而更能深入理解他人,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心智化能力養成歷程。所以,能參看他人的生命經驗,是極重要的、引導青少年的工作之一。當青少年心智化能力增強,他會想探索更多、嘗試更多,接下來,他會有所行動。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