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系統合作中看見青少年的優勢與需要

S2E8【在協作中看見】從跨系統合作中看見青少年的優勢與需要

整理/游賀凱

 

這一集我們邀請了曾任教大學社工系的萬育維老師接受訪談,受訪當天我們約在花蓮鯉魚潭附近的咖啡廳,未考量到背景聲音所造成的干擾,是我的疏忽,我也要和Podcast的聽眾致歉,也承諾日後改進。

除了收音問題之外,能夠和萬老師有一個下午的訪談,對我而言是如沐春風,請教她許多關於社工觀點的青少年工作,也多次將我喚回曾經與中輟經驗青少年的工作時光。

之所以景仰萬老師,有我個人的一段經驗,大約十餘年前我正在國中的慈輝班住宿型學校擔任輔導員,那時有一個行程是到市區內的兒童安置機構參訪。

兒童安置機構裡的孩童多來自功能不佳的家庭,有著諸多辛苦的成長經驗,然而辛苦的成長經驗也在他們的身心之中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參訪當日停留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我們便看見孩童們互動時的情緒,還有些許混亂的互動,這讓機構內的輔導員忙於排解衝突與照料孩子的心情。同時,也見萬老師從他處走來,簡單和我們打過招呼,先一同與輔導員照料需要安撫的孩子們,直到一切緩和下來,萬老師才再次向我們微笑走來,歡迎我們來認識這個兒童安置機構。

我沒有多問她,為什麼願意放下大學教職進入兒童的安置機構工作,我那時看著她的忙進忙出,臉上還掛著些許疲憊。我想,她願意往生命需要幫助的地方行動,儘管辛勞,卻是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實踐。

而今,萬老師仍在做社工,她說自己在跟著社工們一起做社工,她是過於謙虛了,認識萬老師十多年,她不只是在教社工,而始終在身體力行的實踐社會工作。我因而在面對青少年工作想有社會工作觀點的請教對象時,便想起了她。

在我們關於青少年的對話中,萬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與我分享,要看見青少年的優勢,不要只有看見他們被問題化的面向。這讓我很是汗顏,在青少年的身心困擾或行為問題面前,我經常一頭栽進問題定位以及處理問題的思考,忘了眼前的青少年狀態再是棘手,能活著,能走到另一個人的面前,一定有屬於他自己的能耐,還有韌性。

我想起芙瑪.華許博士(Froma Walsh)的家庭韌力理論,華許博士提及理論中的三個面向:「信念系統、組織模式、溝通過程」,當家庭中具有一致且正向的信念系統、足夠的家庭組織資源、可用的家庭溝通歷程,家庭遭遇衝擊或變故時,也仍有能力從中復原,並且成長與茁壯。

在我與萬老師的對談之中,萬老師也提及,也許青少年所需要的協助,僅僅仰賴公部門是不夠,有更大的支持力量是存於民間之中。我試想,如果青少年的生活與成長,不是一個家庭的事情呢?而是如同生態系統的觀點,是一個社區,甚至是社會的事情呢?

如果青少年剛好就是比較辛苦,他所出身的家庭在「信念系統、組織模式、溝通過程」三個面向都有所不足時,他所在的社區、社會,是不是有可能支應這三個面向的資源。

讓他在困難中也能有人支持與勉勵他懷抱希望,相信受苦的過程,總有克服的一天,相信受苦的經驗,可以是有意義的。讓他在困難中感受到,與他相伴的師長或大人,是願意維持互動的彈性、願意促進系統的改變、願意彼此互相連結。讓他在困難中也經驗到系統內的相互溝通,可以是一套清楚、穩定與一致的歷程,讓系統中的個人能彼此信任和公開表達。

那麼一個青少年所遭遇的困難,就有了不同的可能,一如我詢問萬老師,如果因困難而迷途的青少年,我們怎麼知道他何時會願意走回能夠長遠發展的人生道路。

萬老師回應我─「那是不可預期的邂逅」,只要這個社會仍然提供給青少年機會,也許青少年就能遇見他人的賞識與肯定,並獲得更寬廣多元的發展路徑,像是曾有雇主便願意將烘焙店交給青少年經營,更支持青少年完成國中學歷。

於是,青少年的困難,就不是一個家長的問題、不是一個家庭的課題、不是一個專業領域的難題,而是社會中每個人願意拾起的公民責任,跨系統的合作便是建立在共同出力的信念之下,一同看見青少年的優勢,也回應青少年的需要。

 

 

 

 

立即收聽:

S2E8【在協作中看見】從跨系統合作中看見青少年的優勢與需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