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陣淘學趣 S3EP1【有事尬聊】掏出學習的寶藏——《淘學趣》陪你重新想像教育

也思PODCAST
逗陣淘學趣 S3EP1【有事尬聊】掏出學習的寶藏——《淘學趣》陪你重新想像教育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41:29
|
|
日期
2025.11.19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逗陣淘學趣 S3EP1【有事尬聊】掏出學習的寶藏——《淘學趣》陪你重新想像教育

    撰文 /

    「你今天無聊嗎?走,逗陣《淘學趣》聊聊淘學543!」
    在主持人 Ivy 和 Anita 的熟悉笑聲下,《淘學趣》迎來第三季。

    節目名稱「淘學趣」乍聽之下有些淘氣,卻蘊含深意。當初取名靈感來自淘寶的「淘」,象徵在學習中「掏寶、挖金」的過程。希望透過節目,一起「淘」學習的樂趣、價值與啟發。「逗陣」則代表「一起」,象徵節目核心精神:在共學與分享中,一同前進。

    節目從第一季以來,始終圍繞「學習」這個主軸,從孩子、青少年到成人的學習故事,都在這個節目中被細膩記錄。Ivy 笑說:「我們前兩季總共邀請了四十六位來賓,幾乎把身邊的朋友都用光了。」但對她們來說,每一次訪談都像是一場新的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特質與故事。」

    第三季的全新設計:更深入的四大主題

    來到第三季,這次不僅延長節目時間,從以往一季25集,拉長為一整年52週的節目。內容上也更聚焦、更深入。不只是聊學習,而是從多個角度切入教育現象與學習心理,讓節目更貼近社會脈動。

    新一季將分為四大系列:

    1. 學習人生
    延續前兩季的精神,邀請各行各業的「學習者」來分享人生歷程與學習心路。這些人不一定是名人,但每個故事都能啟發聽眾思考:「我還能怎麼學?」、「我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能?」

    2. 學習現場
    更深入教育第一線,邀請「學生、老師、家長」三方一起談談現場的真實處境與掙扎。從「開學找不到老師」的教室荒,到家長與教師間的摩擦,甚至學生內心的焦慮與矛盾,節目將嘗試呈現教育現場的複雜樣貌,而非提供單一解方。「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現象呈現出來。」Ivy 說,「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真實的聲音。」

    3. 學習心法
    邀請教育學者與心理專家,討論如何面對學習中的挑戰。例如孩子「輸不起」的情緒、課堂中的動機低落、或親師生三方的情緒衝突。專家將從理論與實務提供策略與方法,幫助家長與教育者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

    4. 有事尬聊
    節目中最輕鬆的單元,也是主持人最期待的部分。「有事尬聊」是 Ivy 和 Anita 兩人最自然的狀態,從時事、生活、甚至教育政策聊起,常常天馬行空、笑聲不斷。「我們雖然聊嚴肅的議題,但用輕鬆的方式說,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教育遙不可及。」

    聽眾群的多元樣貌:從家長到教育工作者

    節目內容廣泛,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對家長而言,《淘學趣》是理解學校制度與教學現場的窗口;對老師來說,則是宣洩壓力與反思教學初衷的空間。

    Ivy 提到,許多家長因教育不滿而選擇申訴,甚至透過媒體放大爭議,而老師在體制中卻常無處訴苦。「老師能做的,大概就只能打張老師專線吧。」她半開玩笑地說,「所以我們也希望這個節目,能成為老師的一個情緒出口。」Anita 補充,所謂的「老師」不僅限於學校教師,也包括補習班老師、才藝老師、運動教練,甚至在社會輔導中陪伴個案的助人工作者。「只要願意傳授知識與技能,願意陪人一起學習,你就是老師。」

    學習不只是學生的事

    除了家長與老師,學生也是《淘學趣》重要的聽眾對象。Ivy 希望學生們能從節目中看到,「人生不只有一條路」。「有時候我們卡住,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忘了還有別的可能。」她說,「希望學生能從別人的故事裡,學會轉彎。」節目也歡迎一般大眾收聽,無論是在通勤、做家事,或只是想放鬆時,聽聽兩位主持人輕鬆的對話與笑聲,也能從中獲得意外的啟發。

    用輕鬆的態度,談嚴肅的教育

    雖然節目主題圍繞教育與學習,但兩位主持人都強調:「我們不想讓節目太嚴肅。」Anita 笑說:「太嚴肅的話,我們就聊不下去了!」她們相信,用幽默與好奇心談教育,反而能看見更多希望。未來,《淘學趣》第三季將持續以四大主題延伸討論,從學習現場的真實對話,到教育心理的深度剖析,再到輕鬆的尬聊時刻,他們將繼續用笑聲與反思,陪伴聽眾一起「淘」出學習的寶藏。

    當教育現場成為情緒迴圈

    談到新聞畫面裡,老師怒吼、家長抗議、學生哭泣,似乎構成了現代教育最吸睛的樣貌。而這些極端事件,真能代表大多數的教育現場嗎?主持人們在節目中不約而同地指出,「媒體為了點閱率而放大的對立敘事,正在悄悄扭曲我們對老師與家長的理解」。

    「新聞報的都是極端案例。」Anita說。這句話直指核心,媒體在無形中養成觀眾的「重口味」,越是衝突的事件越容易被關注,當這樣的報導成為社會的主旋律,我們對教育的想像也跟著偏斜:以為老師都冷漠、家長都苛刻、學校都無能。於是,誤解與怨氣開始在師生與家長之間流竄,形成一種難以破解的情緒迴圈。

    教師的壓力:當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

    節目後半段談到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誰來照顧老師的心理健康?」
    Anita認為:「老師快樂,學生才會快樂。」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點出了教育系統中長期被忽視的部分。許多老師因為自尊或習慣獨立,傾向把壓力藏起來。「他們不太伸出求救的手,覺得自己應該要撐住。」這樣的堅強雖然可敬,卻往往讓壓力在無形中累積,最後轉化為情緒爆發、倦怠或關係摩擦。近年教育部雖然設有心理輔導與行動心理師制度,但許多教師仍不願在校內接受協助,擔心被貼上標籤。或許,當學校能讓老師自然地說出「我需要幫忙」,教育的溫度才會回來。

    在節目尾聲他們笑著說:「希望《淘學趣》第三季,能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留下一點什麼,也許是一句話、一個想法,或只是我們閒聊裡的一點溫度。」因為學習不一定要有目的,有時只是在人生的途中,聽見有人和你一起思考、一起笑。希望《淘學趣》,能成為陪伴聽眾繼續前行的一股小小力量。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xKO8nZ

    關於主持人
    Ivy & Anita
    本集來賓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