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教師荒」不再只是統計報表上的冰冷數字,而是每天在校園裡真切上演的焦慮。師資流動率飆升、行政負擔層層…

逗陣淘學趣 S3EP2【有事尬聊】漫談教師荒的重重壓力
撰文 /
「教師荒」不再只是統計報表上的冰冷數字,而是每天在校園裡真切上演的焦慮。師資流動率飆升、行政負擔層層堆疊、課務與輔導需求持續擴張,整個教育系統像一台被逼到極限、仍被迫高速運轉的老舊機器。這次除了Ivy與Anita,也邀請曾任國小教師的Kent,一起聊聊「教師荒」的現象,揭開教育現場裡真實的壓力。
教師荒的背後:壓力的惡性循環
每年一到開學,社會上總有人感嘆「教師難找」,但教師這個職業為何成為「荒」的一環?Ivy說,外界對教師總有許多想像,有人認為是鐵飯碗、公務人員、穩定又輕鬆;但第一線的老師們卻常說,這份工作遠比外界想像得艱難。雖然各行各業都不輕鬆,Anita補充,「只是老師的壓力,不是一種,而是好多種交疊在一起。」Kent點頭,他坦言,教師的壓力來自多重角色的混合:教學、輔導、行政、溝通,每一項都消耗大量心力。「很多時間不是在教書,而是在做輔導工作,尤其現在孩子需要被關心、被理解的地方更多了。」
輔導與照顧:老師成為「情緒守門人」
Kent曾任國小老師,他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僅學習落差大,也有越來越多的情緒與行為困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障礙、亞斯伯格、學習困難的比例都比以前高,」他說,「導師因為整天都在學生身邊,第一線發現問題的人就是我們。」
但這樣的「第一線」角色,意味著老師不只是教知識,更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守門人。當學生情緒崩潰、出現衝突或暴力時,老師得立刻介入安撫、制止,防止更大問題。「輔導老師要面對全校,但事件一發生,導師就得先出面。」他苦笑著說,這幾乎成了「半個諮商師」的工作。
下班不下線:家長關係的無形壓力
除了學生,老師還得面對另一群對象——家長。「很多老師下班後仍接到家長電話或訊息,因為家長白天上班,晚上才有空。」Kent解釋,即使已經明確設定聯絡時間,仍有不少家長會在深夜傳訊。「現在通訊太方便了,LINE一下就能傳,家長也會覺得老師應該隨時回覆。」
Ivy聽了直呼誇張:「那就把手機關掉啊!」Kent苦笑:「有些老師會這樣,但很多家長會因此抱怨老師不夠盡責,甚至投訴學校。」這樣的精神壓力,比體力勞動更沉重。「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條訊息,是不是又一個需要處理的衝突。」
教師的責任無限延伸
除了課堂與行政,老師還承擔著許多「社會責任」。Kent分享,有位同事班上有學生的父母經常不在家,孩子常沒晚餐吃,「那位老師晚上六點還要親自送飯過去。」而這樣的故事並非孤獨的案例。「有些低年級的孩子清晨六點就在街上遊蕩,因為家裡沒大人。」Ivy聽得心疼,「這已經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家庭功能的崩解。」
「沒錯,」Kent也認同說,「老師面對的,不只是學生個體,而是整個家庭系統的脆弱。」然而,學校往往缺乏足夠資源協助老師介入這些情況,導致教師孤軍奮戰,身心俱疲。
缺乏支援的學校文化
Anita提到自己走訪各校推動服務學習的經驗:「學校門口常掛著『友善校園』的標語,但實際上老師之間並不友善。」她觀察到,校內常出現小團體、派系分明,缺乏合作。「老師只顧自己班級,彼此之間疏離,甚至校長也難以整合團隊。」這樣的結構讓許多老師選擇明哲保身,不再參與校務,專注於自己的班級。Kent也補充:「那不是冷漠,是因為沒有心力了。」當一位老師每天都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家長的壓力、行政的瑣事時,他早已耗盡能量,難再多投入人際經營。
當信任成為教育的起點
節目的尾聲,在這些層層堆疊的壓力、期待與誤解之中,我們或許更應停下來問自己——教育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制度的調整,而是人與人之間能否再一次看見、理解,並願意彼此信任。
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聆聽,就會發現,每位教師、學生、家長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教育的困局,從來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而修復,也往往從最細微的地方開始,一個被理解的眼神、一句願意聽下去的回應、一個願意站在同一陣線的姿態。教育終究是關於人,唯有在理解中建立信任、在信任中形成連結,傷口才有可能被看見,改變才有機會發生。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oK0y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