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9 【讀.隱書坊】 繭居ing:繭居者手足自救之道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0:10
|
|
日期
|

雁行共好 S4EP9 【讀.隱書坊】 繭居ing:繭居者手足自救之道

撰文 /
也思PODCAST
雁行共好 S4EP9 【讀.隱書坊】 繭居ing:繭居者手足自救之道
|
主持人
來賓
|
|
|
本集時長
30:10
|
|
日期
2025.11.21
|
本集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雁行共好 S4EP9 【讀.隱書坊】 繭居ing:繭居者手足自救之道

    撰文 /

    有時候,我們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找一種「被理解」的感覺。閱讀的力量,正是在那個瞬間,當書裡的故事悄悄對應現實,當他人的經驗讓我們不再孤單。這一集《讀·隱書坊》,談的不是書評,而是一次心的共鳴,這次邀請到一位特別的來賓——大學生江同學,來分享他閱讀《70%的繭居族都能自立》一書後的感受。

    「我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家裡就有繭居的家人,身為手足一直很擔心未來家人的狀況。」他說,那天在圖書館偶然翻到這本書時,心中有一種被看見的震動——原來不只他一個人有這樣的困惑。「書裡寫的日本案例,幾乎就像我們家在經歷的事。」他坦言,「那種“我並不孤單”的感覺,讓我鬆了一口氣。」

    當「習慣」成為困住所有人的鎖

    江同學的手足,從大學畢業後,就繭居在家將近七年。起初家人以為只是暫時休息,沒想到時間一久,這樣的生活反而成了「自然的狀態」。
    「三年前做的事,和現在一模一樣。」
    他苦笑著說,繭居者的生活節奏幾乎被時間凍結,家人也漸漸習慣——甚至害怕去觸碰、改變。

    小花心理師點出書中也提到的現象:「當繭居超過三年,不只是當事人,全家都可能陷入繭居的心靈狀態——害怕改變、害怕衝突、害怕失去彼此的平衡。」江同學深深點頭。他說,家裡的長輩常勸他不要太苛責兄弟姊妹,認為「只要不出事就好」,但他心裡始終有不安:「如果有一天長輩不在了,這個責任是不是就全落在我身上?」

    家人的焦慮,誰能懂?

    「為什麼家長這麼怕‘傷害’繭居的孩子?」

    小花心理師分析,這與亞洲家庭的文化有關——家長常將「保護」視為愛的表現,卻不知不覺地剝奪了孩子自我照顧與成長的機會。江同學補充:「我覺得家人也害怕改變。他們怕一改變,就會讓整個家庭更混亂。」更複雜的是,他的家中還有需要長照的長輩,因此繭居的家人反而成了主要照顧者。

    「他其實也不想這樣。」江同學說,「只是整個環境逼得他出不了門。」他看見家人每天照顧長輩,沒有自己的生活,也失去了自信。長期被困在家裡的人,連想像走出門都會害怕——因為太久沒嘗試過了。

    勇敢的人,不只是走出去的人

    與此同時,江同學選擇了另一條路。
    他走出家門,去圖書館、去諮商所、去找資源。這一小步,讓他遇見了書,也遇見了《讀·隱書坊》。

    「看完這本書,我就去找心理師諮詢,因為覺得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
    那是一個行動的開始,也是一種對家的承擔——不是逃避,而是理解、尋找可能。

    小花心理師讚賞地說:「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勇氣。在這個時代,願意真實面對問題、願意求助,本身就是走出來的一步。」

    大學生的退縮:另一種「繭居」的現象

    談到同儕的狀況、江同學觀察到,現在許多大學生也面臨某種形式的退縮。「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讀這個系,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只是因為分數到了、家人希望,就照著走。」

    他認為,這樣的教育環境讓年輕人缺乏自我探索的空間——沒有機會問:「我想成為誰?」這種迷茫,與繭居者的心理其實有共通之處:都在一個被期待、被設定的世界裡,失去了行動的力量。

    看見被忽略的照顧者

    在節目的後段,談到了「多重照顧」的議題——當一個人同時要照顧長輩、繭居的手足,甚至身心障礙的家人,那種壓力往往難以言喻。江同學坦言:「有時候會想,我以後還能有自己的生活嗎?」
    目前台灣針對繭居族家庭的支援資源仍相當有限,大多數手足都在孤單地摸索。他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針對「手足支援」的網絡,讓家人也能有喘息與學習的空間。儘管如此,他仍選擇不讓自己困在無力裡。透過網路搜尋資料、參與社群、閱讀更多案例,他讓自己不再只是「擔心的人」,而是「行動的人」。「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願意談這個主題,願意讓繭居族的手足被看見。」他說。心理師小花也在節目最後補充:「勇氣不是一次性的爆發,而是願意每天都再打開一次家門。」

    從陪伴開始的改變

    每一個家庭的繭居故事,都藏著一份愛與無力並存的掙扎。但當有人願意先踏出一步,無論是閱讀、求助,還是單純地分享,都可能成為改變的起點。「走出家門」,或許不是為了離開誰,而是為了再次看見彼此。陪伴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重新連結中慢慢展開——讓彼此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正如《讀·隱書坊》節目中所說:
    「這裡沒有催促,只有陪伴——陪你與世界連結,與自己相遇。」

    ----

    ▍Podcast線上收聽:https://reurl.cc/bN21RX

    ▍立即報名讀書會:https://yessla.pse.is/85s6rd

    ----

    關於主持人
    小花
    本集來賓
    大學生江同學
    關於主持人
    {{host_name}}
    {{host_bio}}
    本集來賓
    {{guest_name}}
    {{guest_bio}}

    支持也思

    台灣教育需要您的關注,公民素養的培育歷程將不再孤單。也思期待與您同行,讓世界更美麗!YE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