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假消息」系列:《傳遞》

文:專業帶領人/陳宗仁

帶領班級:台東縣瑞源國小三年甲班

在3月7日的課程上,我們邀請帶領人徐暘老師一起帶領學生進行經驗學習的活動。

徐暘老師先讓所有孩子圍成圓圈,接著拿出一顆顆各式各樣大小造型的布偶和球,孩子們需要專注地拋與接,並且關注對方是否「正確接收」到要拋出的「語言」與「動作訊息」,這個團體遊戲讓孩子樂趣十足,過程中我們也觀察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表現與態度:有的孩子很冷靜但是肢體動作不太靈活、有的孩子很有自信卻過於大意發生漏接、有的孩子看的出來很享受遊戲的樂趣感,卻對於是否能達成遊戲目標沒有特別在意。

        除了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帶領人也想透過此遊戲引導學生發現,當我們在生活中與對方進行溝通時,應該要注意很多技巧與細節,正確有效的溝通才不會讓訊息失真,即使是簡單的短距離拋接活動,我們都可以發現是需要持續練習才能達成設定的目標。

隔周一上課時,學生就舉手問道。

「老師,我們可以再玩一次上次的「遊戲」嗎? 」

我感受到他眼裡的期待,體驗遊戲對於這年紀的孩子來說充滿了樂趣,而這也正是體驗教育最重要的特色——吸引學生「自動」地想要再繼續探索。

我問孩子:「為什麼想再玩呢?」

「因為很好玩!」

我又問:「除了好玩,還有什麼感覺(或企圖)嗎?」

其他同學接著說:「因為我很想把老師袋子裡的球全部成功拋接完!」

可以見得,成就感正是驅使學習者繼續學習與反思的重要驅動力。

我再問:「那這個遊戲要成功的話,應該要注意什麼地方呢?」

「要專心!」「眼睛看著他,要等他準備好再丟。」「要丟準一點,拋物線比較好接!」學生踴躍地給出自己上次得到的經驗。

也有同學反應道:「但是好難!我不會丟球。」

而這時我們欣喜地發現,當其他同學聽到後,便開始一同鼓勵那位同學,並向他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已漸漸看見這個團體的凝聚開始成形,而這對於學習有很棒的加溫,成員彼此互相的提醒與包容,更是團體成長重要的關係之一。

結束遊戲反思之後,我們準備了一連串有關「美味食物」的行銷廣告,讓孩子知道很多廣告看似真實,其實製作的背後有很多的目的與設計。

美食廣告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看了廣告後,能快速產生想購買的消費欲望,因此廣告裡的漢堡、冰淇淋永遠是這麼的鮮豔可口。

這時,孩子也開始反思到了一個重要觀念:眼見不一定是真的!對於接收到的訊息要停下來想一下訊息背後所隱藏傳遞的目的,才能更完整正確的理解這些資訊。

這兩週的課程我們讓孩子簡單理解到關於接收訊息、整理訊息、傳遞訊息,其實有很多要需要去注意與學習的地方,在接下來的課程裡我們也會帶著孩子一步步學習如何精準掌握訊息的能力,不被過多或假偽的訊息所影響,也期望他們能將課程上所吸收到的想法和反思帶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去運用,成為具有思辨力的小公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