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三章—穿透關係中的結構

家庭是個動力場,唯有進入那個動力場,才能找到問題的源頭。

E這一年來只要晚歸都會先傳訊息通知媽媽;遇到母子意見不同,也能平穩情緒,好好聽媽媽說話、與媽媽對話。

回想起一年前的他,對著我低吼:
「我媽在對我情感勒索,妳知道嗎?從國中時就這樣。我想出門靜一靜,她總是要拉住我,我只好推開她。她被推倒,又說成我對她用暴力。」

人的困難正是其解決問題的癥結處。
我看到E與母親緊緊捆綁在一起的關係困住他們彼此。
於是,我的工作從E慢慢擴及到E媽媽。
如果媽媽沒有挪動,E被母子關係牢牢綁縛住,肯定動不了。
我必須清楚地看見E與母親內在的個體性與矛盾,正是這些個體性與矛盾困住他們,所以他們對於走向彼此,舉步維艱。
我必須更仔細地看進整個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動能、看穿家庭結構,家人之間的糾葛常常是家庭成員關係病化的來源。

家庭是個動力場,唯有進入那個動力場,才能找到問題的源頭。

於是,我與媽媽開始了白日的傳訊、夜間的對話。

然後,一位母親的反思與肯認,讓我感動。

E媽媽說:
「我一直在反省以前的一些事,也在練習不被影響、不能急。有時會無奈,也想大罵E一頓。但我現在知道這樣又走回以前的相處模式,是沒有用的。我就在心裡告訴自己,要轉念。很像妳說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路也不是只有一條。孩子的未來不是單一、線性的,走在生命的路上,會經由事件和經驗,深化自己。』重要的是,要支持、鼓勵他持續腳踏實地往前走就對了。之前妳說的『就算做歹子、走暗路,也不是從此走向不歸路、從此漆黑一片』。這段話讓我想了很多。」

E媽媽看到自己被如同共生的母子關係緊緊箝制,形成自己的困難。她了解了在關係中要有要求,自己不可能什麼都自己來,於是,她開始勤於找人對話、詢問,參加讀書會、覺察並反思。
她開始讀懂孩子、理解孩子,也開始看清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憂心是深深被社會、文化結構出來的。只要看穿這個被結構出來的限制,就可以開始鬆綁自己。

媽媽的放鬆有助於母子關係的鬆動;母子關係的鬆動,讓孩子有了自主行動的空間與未來前行方向的選擇權。
這對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支持與助力。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