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帶來更深的連結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七十六章— 共情,帶來更深的連結

在家庭協作工作中持續進行入家陪伴的輔導員在日誌中寫道:

「……這次我感受到與OO更深的連結,可能是因為這次沒有預設任何談話方向。我們一起拼圖,聊聊最近的生活,還說到彼此的國中經驗……」

這段日誌內容讓我想到榮格的心理分析。近年來很流行的關係心理治療模型,部分植根於榮格《移情的心理學》。

在我們的協作工作中,入家的輔導員總是不斷在經驗著移情與反移情產生的作用,這是因著他與退縮孩子在同行的路上建立起來的同盟關係。

在這份同盟關係中,他們會分享彼此的生命經驗;這些生命經驗會產生共情的能量;這些情感能量要有放置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們透過二人的協作關係開展出來的。我們的想像是——在這個共創的空間裡,痛苦可以暫時安放,情感可以持續交流,梳理生命的歷程也得以慢慢透過陪伴與對話開始往前。

有了這個共創的空間,孩子可以慢慢從角落爬起來,緩步移動;有了二人彼此信賴的關係,孩子可以安心地說說話。

這樣的協作工作最美的發現是:我的輔導員們在照顧孩子的身心痛苦時,自己得以再次回觀生命經驗。有些當初以為早已雲淡風輕的青春紀事,竟再次撩撥隱在心底的傷疤,那種微微痛著的覺受,讓他與眼前的孩子有更多的共情,帶來更深的連結。然後,他更深地體會到,原來自己的成長經驗也是「在負傷前行的路上,漸漸更完整」。

於是,他告訴孩子:

「嘿!我們把處理這些痛苦的生命經驗當做打怪升級、解鎖新的技能,這樣不斷擴大我們的能量,發現自己比昨天更厲害一點,就很爽啊!」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