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不適與網路人際困擾的國中拒學現象

S2E6【在協作中看見】身心不適與網路人際困擾的國中拒學現象

整理/游賀凱

 

這一集我們邀請已有十多年國中教育工作經驗的阿布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她同時也是國中學校裡面的輔導相關教師,透過她的經驗分享,我們可以聽見身處在國中就學階段的青少年,他們無法或不願意進入學校有著多元的狀態,可能是對於現行的教育體制不滿、課程沒有吸引力、恐懼上學、已造成困擾的身心症狀、人際關係的衝突……等等。

特別在人際關係的議題上,正是影響青少年生活感受甚鉅的面向,青少年時期可能重視同儕更甚於重視家人。然而,現今世代中的同儕關係不僅限於生活中的實體互動,有更高的比例是發生在網路社群之中,甚至影響的程度遠比實體生活來得又快又猛。

當實體互動與網路行為交互作用時,可能就會見到青少年在網路上的人際衝突延伸至實體生活中,導致青少年擔心上學時可能會遇到網路上衝突的對象,而不敢到學校上課,同時因為網路上的人際衝突,多半發生在青少年所屬的個人社群之中,並不是學校教師或家長容易發現的。於是,當青少年不願意主動透露之時,學校教師也有可能誤解為青少年是因為其他的緣故而偷懶或是討厭學校,所以不到學校上課。

若人際衝突的情況再複雜一些,可能演變為近似網路霸凌的現象時,教師在處理上的挑戰程度就可能更高。陷困其中的青少年,擔心會遭遇不利的對待,而即便有教師主動關心與詢問時,也寧願閉口不談,以免被視為告密者而被其他同儕攻擊。此時,教師仍然需要嘗試與青少年或其同儕建立關係,發展對此人際衝突事件的理解,這些理解不單單是為了事件的處理,也是像阿布老師說的,讓青少年知道學校教師能夠體會與同理他的害怕,師生關係建立後,才能深入的處理青少年的困境。

部分因為身心症狀困擾而無法進入學校的青少年,其中可能有對與學校或學習相關事物感到焦慮或壓力的情況,讓青少年最終別無選擇的無法踏入校園。若是焦慮的背後有具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影響,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從「壓力調適行為理論」(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來發展理解與應對。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認為壓力是個體與環境兩者相互作用後的結果,個體對壓力源的評估以及其後的應對策略會決定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因此,對青少年來說,如果他正在面對學校中的學習挑戰時,會開始有「初級評估」的歷程來判斷這會不會造成自己的壓力,而成為自己的壓力源。如果會的話,則再進一步有「次級評估」,評估自己應對這個壓力的資源和能力是不是足夠。後續則會構思兩種的應對策略來處理壓力源,像是解決問題的「問題導向型調適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緒調節的「情感導向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

也許部分焦慮於上學的青少年,在面對壓力時,先前未能有資源來協助建構他們的應對策略,不論是問題解決的方式或是情緒調節的方法,都還存在許多可學習的空間。此時學校教師或家長的介入,或許可以考慮先以情緒調節的方法,讓青少年先能從感到壓力威脅的狀態下逐漸緩和,讓思考與認知的能力從焦慮的影響中恢復後,再共同討論可行的問題解決方式,一起建構面對焦慮的應對策略。

不諱言的,也有可能當下所能發展的應對策略仍然不足以應對壓力源時,重新評估情境,轉換壓力源的意義,也不失為另一種方向。一如部分拒學的青少年,的確需要有一段時間的休息,這段時間的休息,若能視為一種復甦之前的過程,休息就成為重要的意義與學習自我照顧的機會。

然而這些多元的理解與工作方法,第一線教師們也需要有更多資源的支持挹注,如同阿布老師的期許,學校端面對中輟或是拒學的青少年都有依教育主管機關要求回繳相關資料,如果中央的相關單位能夠進行更多的資料彙整與分析的工作,提供對應的工作方法,就可以幫助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更為完整的策略來協助有拒學經驗的青少年。

 

參考資料: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

立即收聽:

S2E6【在協作中看見】身心不適與網路人際困擾的國中拒學現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