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漫漫長假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七十一章—青少年的漫漫長假

#內在的渴望
#持續的自發

青少年的暑假,對孩子來說是天堂;對父母來說卻是極為挑戰內心容忍度的煎熬。

一個人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漫長假期,是要經過許多嘗試、失敗、練習與反省後,獲得一些從經驗中長出來的覺察力,才能夠有自律的能力。如果對這段話的感受不夠深刻,身為中年人的爸媽們,不妨去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再想想轉職的空檔期間,我們設定的階段性行動目標,都達成了嗎?先自問自答一番,應該就能理解管理時間這件事有多麼不容易。

我們這一代接觸網路和3C,是經過教育訓練的,因此我們被稱為「數位移民」。自1980年網路問世後出生的孩子,都被歸為「數位原住民」。他們使用3C產品幾乎是不太需要經過制式的學習過程,彷彿一機在手就上手了。於是,在這個數位時代,網路以驚人的速度推動著人們前進、變化,我們的孩子就更難長時間專注於一項被制式規範的學習項目或活動。

與青少年同行二十多年,我自己曾經度過將近五十次的寒暑長假。青少年是否能好好利用這樣難能可貴的假期?我的看見是:「對某種事物的渴望」能產生「自發性的動力」,這兩項是引導他們善用假期的重要指標。

第一點是「對某種事物的渴望」,渴望是讓人行動的欲求源頭。有了欲求,會想付諸行動,就能透過引導產生源源不絶的自發性動力。重要的是,我們只能引導,不是教導,更不是為孩子鋪排行動路徑。

第二點「自發性的動力」,對內向的、敏感的、不安的孩子是極具挑戰力的。因為過於內向、敏感與不安,就會削弱人的自發性。這樣的孩子可以因著渴求的欲望而產生動力,但也很快地因為過於內向、敏感,在行動受阻後抑制了應該持續產生的自發性。於是,前面所說的引導的功夫,對這一類的孩子就相對重要。

對事物的渴望要引動是相較容易的。舉凡追星、打電動、學樂器、學舞蹈、參加營隊等,都是可以因著青少年的內在欲望而引導他們善加安排長假生活。比較困難的是「持續的、自發性的動力」。孩子缺乏自發性是長時間積累的慣習,尤其是在這個網際網路世代,只要人手一台平板或手機,就可以打發百無聊賴的長假,孩子的自發性要持續引動是更不容易的了。

於是,「持續引動自發性」可以視為一輩子受用的長期工程,急不來。只要練就了,就是一種從內勃發的自主能力,未來是讓孩子據以創造理想藍圖的內在蘊藏。

父母或師長要如何引動孩子的自發性?因為是一輩子的長期工程,身為大人要先返身自省:自己是否也是拿到手機就放不下來了?再來,不管要做任何引導工作,都要「慢」,不能快;要「鬆」,不能緊;要開放可能性,不能只設定單一目標。

最重要的是,既然是「自發性」,我們可以在想法上給些引導,但行動上一定要讓孩子自己來,那才是真正的「自發」,也才能持續不輟。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