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手繪曼陀羅四

〈與青少和家庭同行〉第七十九章—從「憂鬰狀態」站起身

昨天一位青少女找我談話。她說最近感覺自己「掉到一種憂鬰的狀態」,去看了醫生,但沒有好轉。我們談她最近的生活、心情,也談她之前沒有整理好的事件記憶;一個多小時後,青少女輕聲說:

「後天要上課了。我有在調整生活作息,想到要開學覺得很焦慮,但晚上都睡不著,讓我更焦慮。我想換個醫生,改成看中醫調調身體,也許有用。」

青少女說了她的情緒狀態,我聽到了。因此,我們先來談談「憂鬰」,再來談談「焦慮」。

社會治療創始人Fred Newman認為憂鬰是一種被失落感觸發的情緒狀態。他說:

「憂鬰的興起,乃是當代社會中多數人的正常情緒狀態,和社會與歷史連結的失落斷裂有關。」

憂鬰是因失落、斷裂而來,我們必須先佔有、想要佔有,然後無法佔有,甚至與原來能掌握的日常產生斷裂,才會經驗失落。整體來說,憂鬱讓人經驗一連串的無助與無力,漸漸產生再也無法往前的無能狀態。

Fred Newman進一步說明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人們情緒性的變化。他區分了「焦慮」與「恐慌」。Newman說道:

「焦慮是適應性的,恐慌是不適應性的。如果焦慮已轉為恐慌,我們需要製造自己的焦慮。」

Newman並不是在鼓勵人們製造焦慮感受,而是在說明焦慮是一種適應情緒。事實上,適度的焦慮情緒確實能協助人們提升創造力和行動力,這在當今社會的運作模式中是不可少的。

在情緒的感知上,我們要學習的、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的情緒感受一一釐清,才不致於讓這些情緒感受糊成一片,困住自己的身與心。

我從與青少女的談話中聽到的是:她不斷在經驗著「焦慮」,卻找不到如何安放這些焦慮的方法。她的焦慮從過去的經驗、對未來的擔憂不斷湧現,並且深深地影響了她的現在,讓她無法安於當下去進行日常行動。因此,她才會認為自己掉到一種憂鬰的狀態。

青少女說的確實是失落,但她沒有掉到谷底,她能自覺被哪些情緒困住。我們要協助引導的是,「讓她接受適度的焦慮對自己有益處,幫她承接過度焦慮產生的不安,助她釋放對未來的過度擔憂,並且能回到當下,把內在的欲望都化作往前的行動」。

如此,她就能從掉到憂鬰的狀態中,慢慢站起身,再慢慢跨出一步、再一步的行動。

#照片是青少女手繪曼陀羅四
#內歛生花  

【關注我們】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