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什麼樣的距離看見偏鄉?

#服務學習專業帶領人 Anita

您對於偏遠偏鄉有那些想像?
距離和時間的累積愈長,愈拉近我和偏遠地區的關係~

從台北到鹿野的距離是303公里,每周往返一次就是606公里的距離和8-9小時的時間,累積12周就是7272公里和接近100小時,如果這樣的距離和時間如果能讓我更貼近偏鄉生活、理解偏鄉發展、發掘偏鄉的自主能量,那麼就是值得!

自109學年度也思進駐台東鹿野鄉瑞源國小,與教師們協同合作,為3-4-5-6年級學生客製化設計「媒體素養」服務學習課程,每周一次,為期12周。這是也思與瑞源國小的聯合創舉,期待能為偏遠地區注入新穎的教育資源。 每周往返於台北與台東鹿野,穿越北迴鐵路,窗外的景色從灰色的天空、疊疊的高樓、匆忙趕錄上班的行人逐漸轉為藍天白雲、柔軟的稻浪、悠哉午休的老人,四小時車程深刻體驗到城鄉的「差距」,這裡所指的「差距」和都會城市人的想像不一樣。其實遠在台灣東部的鹿野不但擁有好山好水,產物也相當天然豐富,可以買到剛離開母雞的新鮮雞蛋、可以吃到剛好熟成的釋迦、無農藥的芋頭、脆甜的芭樂、自然日曬的新米…總之,只要肯努力「生存」,「生活」就不會有問題。

所謂的城鄉差距,個人的觀察與觀點是指「城鄉公民素養」的落差,也就是人力與能力的養成教育不均衡。

不談別的,不論北中南都會區街頭上的才藝補習班琳瑯滿目,都會區的學童學習經驗相對於偏鄉學童更顯得多元有趣,因此都會學童面對新的知識或新觀念保有較多的彈性與接納,反觀,偏鄉學童生活經驗單純,當要植入新觀念時相對費力與費時。相信這絕對不是資質愚鈍與聰穎的差別,而是學習環境刺激多寡使然。當然,鄉村不見得要複製都會區的功利補教市場,而是要讓在地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特質,讓偏鄉學童雖身處大環境的限制下,依舊能夠成就自己。

個人認為「自我察覺」是第一要素,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偏鄉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讓學生清楚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釐清自身處境的限制與潛力,進而學習堅強自己的正能量。透過服務學習的歷程,以社會議題為教材,從探索自己到理解社區,重新建立個人和社區環境的關係,就是最真實的學習體驗。

期待也思藉由「社區公民素養培力計畫」能為台東鹿野鄉注入創新教育資源,這將會是一場漫長的學習旅程及永續發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