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後,淺談服務-學習之效應

秘書長 郭瑤萍

乘國教改革之風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上路,教育部為了促使學生重視品格發展,將「服務-學習」納入免試超額比序,目的是希望藉由服務-學習,啟發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培養參與公共服務的熱忱。

消息聽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悅的是:可以深刻體會政府十二年國教升學改革的決心,希望能引領學生走出象牙塔,扭轉過度重視智育、分數至上的學校教育;而憂心的是:尚未規劃完善的因應配套措施,導致服務-學習的教育功能被誤解,甚至引發反彈、阻力及抗拒,讓改革的美意流於形式和空談。尤其是以發展服務-學習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經常被家長以子女升學加分為動機的詢問電話困擾,殊不知服務是必須具備知識及技能,除了透過周延的課程規劃,還須要老師的引領反思,進而體驗生命價值,豈能以一個蓋章或一張證書草率敷衍?不僅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更讓服務-學習的精神變了調!

 

「服務-學習」VS「志願服務」

無論如何,「服務-學習」儼然已經成為學校、家長及學生飯餘茶後、耳熟能詳的名詞,那麼究竟和以往熟知的「志願服務」有何差別?

志願服務的發展起源於早期慈善行為,如路邊奉茶、冬令救濟、造橋鋪路等,自1980-2000年,經由政府推廣與倡導,民間志願服務團體紛紛成立,如張老師、救國團、生命線等,直到2001年1月20日頒布實施志願服務法,也是我國志願服務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志願服務人員的運用不僅可以節省專職人力成本,豐富社會資源,也提供人民社會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管道。

反觀各級學校結合社區服務的服務學習教學方案,也正值蓬勃發展。2001年4月由當時的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邀集專家學者規劃,且制定「2003年服務-學習年度計畫」,為台灣推展服務-學習的行動方案奠定了厚實基礎。目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即原行政院青輔會)仍積極推動各項服務-學習方案與工作,特設服務學習推動會以推動各級學校(包括大專校院、高中職、國中及國小)服務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從「做中學」引發省思,以志願服務的學習方式加強學校和社區的資源連結,一方面營造深刻的學習經驗,另一方面也為志工運用單位培育新活力!

推廣服務-學習並不直接等於是發揮志願服務的精神。基本上「服務-學習」和「志願服務」的培訓理念不盡相同,所以課程安排亦不同,參與志願服務最引以為傲的特質是出自於個人意願,以服務為導向,是社會的資源,可以被列入機構人力計算。而服務-學習則是以學習為基礎,透過服務方式學習生命課題,可說是全人品格教育的具體實踐,因此服務-學習必須秉持著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具備強制性的成長學習特質,但是兩者所強調的基本態度和倫理價值是一致的,服務-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引領學生邁向志願服務的行動。

 

「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的讀後省思

「服務-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不僅對許多中小學教師而言,感到陌生,甚至於站在第一線的社區服務工作者,似乎也有著模糊不清的困擾。很高興個人因為工作關係,有機會拜讀由黃玉老師總校閱,劉若蘭老師及其他專家合著的「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一書,此書可以說是探究服務-學習的入門秘笈,書中清楚表述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倫理議題、方案設計與反思,還有與社福機構最為相關的夥伴關係發展。

透過研讀,個人對於服務-學習的特質、價值發展能有較深刻的理解,更能深切的將「反思」與「互惠」兩個重要關鍵概念融入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中。反思是服務和學習之間的聯結,也是讓想法具體化的過程,有計劃的反思才能讓服務-學習達到成效。互惠強調服務提供者與被服務者的關係是互相學習成長,期待透過服務-學習創造公平的社會制度,維護社會正義。

若擴大解釋運用,「反思」的能力的提升有助於人們重新看自己、看事件,重拾工作的核心價值,較能以不同態度處理相同繁瑣的事情。「互惠」原則的建立,得以提醒大眾,切勿落入專業優越感的迷失中,而社會正義正是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也是倫理價值的基石。有此可見,服務-學習不僅是一種方案、一種教學方法或是一種哲學,更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生活與工作態度!

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的實施原則是本書的重點篇幅,也是帶領服務-學習團體的新手必讀之章節。文中詳細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服務-學習方案設計,分別是單次性,連續性、與課程結合的社區服務,以及密集式的行動研究課程,清楚解釋和服務-學習的價值發展過程之關聯,同時也舉出許多反思活動的實例和建議,雖然案例多以大學生為取樣,但仍然具有參考價值。目前社福機構受限於經費與人力因素,多是採單次性或連續性的服務-學習方案,若能將反思活動靈活應用於冬夏令營隊或是服務團隊時,將更容易掌握服務-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書中也強調服務-學習方案與夥伴關係發展的重要性,是以高等教育學校為出發點,期待能以整合模式和社區機構建立轉化型的夥伴關係。然而,根據目前台灣的社會工作生態,社工人員早已在案主、方案中忙得分身乏術,可能無法再承受帶領學生反省和思考的壓力,若缺乏教育性與學習性的社福機構,那麼服務-學習的精神能否落實,實令人堪憂,因此服務-學習方案中的關鍵人物─老師或帶領人將賦予較重的教育責任,換言之,服務-學習專業老師培訓計畫相形重要,這將是未來推廣服務-學習的重要指標之一。

有鑑於目前推廣服務-學習社福機構之窘境,「專責制度化」是當下迫切需要建立的,可以由NGO組織負責擔任學校與社區服務媒介與指導,簽訂服務契約、提供跨領域的多元服務方案、舉辦研討會、專書選讀、舉辦成果發表會與表揚優秀方案,此外,也應積極著手建立督導制度及具體的評鑑指標,以控管服務-學習的品質,朝向良性發展。

 

推動「服務-學習」精神的效益

可以預見服務-學習將如火如荼發展,所幸「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這本書的誕生,就像茫茫大海上的燈塔,為從事服務-學習的教師或社工人員導航了明確的方向。如果把此書僅止定位於工具書使用,那未免過於狹隘,可惜了!因為每次不經意的翻閱,總是會產生新的領悟、新的想法,再度燃起推動服務-學習的熱忱,彷彿咀嚼白米飯,愈嚼愈是香甜。

如前文所述,服務-學習可以是一種生活與工作態度,適合運用於各行各業,透過深度反思能夠提升自我價值、達成終身學習效益,也是累積社會正向能量的來源。既然如此,推動服務-學習的對象應是不分年齡,當然從年紀愈小愈好,然而目前台灣的社會教育受限於升學壓力環境,以致只有大學的推動最為積極有效率,若能從學齡前兒童開始,教導孩子體會周遭的人事物與自己的關係,了解自己也是社會中的一員,也可以用不同形式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進而發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專家學者所期待的公民社會,亦將離我們不遠矣!

 

參考書籍

  1. 黃正全/我們都可以這樣做:愛在服務學習/藍海創意文化叢書2009,09
  2. 胡憶蓓/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樺豐出版社2011,03
  3. 張雪梅/學校為甚麼要推動服務學習?/學生輔導2002,81,8-17
  4. 楊怡婷/服務學習納入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之爭議與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3,2(1),88-9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