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圓舞曲:品德與服務-學習共舞

生命中的圓舞曲

圓舞曲又稱華爾滋,源自於維也納的三拍民俗舞曲,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一定知道基本節奏是「碰恰恰、碰恰恰」,耳熟能響的曲目有「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皇帝圓舞曲」。 圓舞曲的舞蹈特點是身體要隨著拍子從低下到身高,形成波浪式移動,擺盪的動作和轉身動作,就像大齒輪帶動小齒輪的關係,接連不斷的流暢運行,展現婀娜多姿的造型,時而典雅大方、時而飄逸欲仙。 生命的歷程彷彿是一首規律又富變化的圓舞曲旋律,從生命誕生的剎那即與周遭環境、重要他人發生交錯不斷的漣漪效應,不論是親子、朋友、師生、夫妻、同事等人際關係,彼此依戀、共生、包容,隨著生命圓舞曲的節奏,碰恰恰~碰恰恰~創造出曼妙的生命樂章。 「生命」和「品德」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但卻也有所重疊,想像是舞者的裙擺在舞池中快慢交替轉出層次不同的一圈又一圈。一個人如果不知為何而活?不知生命存在的價值?不知如何自愛、自重、自信,又怎能期待發展良好的品德呢?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工程;生命教育是使人獲得美好豐富生命的一種教育,皆是以知善、好善、行善為目標,但是品德教育無法涵蓋生命價值的議題,因此,貫徹生命教育也就落實了品德教育,而品德教育應從生命教育為起點,以達全人教育的理想。 網路上曾經流傳的一段漫畫影片:「三十秒看一生」,敘述一名男子從呱呱落地後就馬不停蹄地奔跑,從嬰兒跑到老邁、從求學跑到結婚、從就業跑到退休,最後跑上天堂,短短三十秒跑完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深刻描繪人生的忙碌與盲目。雖然你我都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生命的厚度!看見自我價值、培養優質品德,即是增加生命厚度的捷徑。

品德教育變奏曲

提到品德教育,不禁回憶起民國六十年代的「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的課程,教條式的八股內容不但乏味又無趣,卻是現今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由於教育政策改變,隨著2001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將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生活與倫理」、及「公民與道德」或「健康與道德」不再單獨設科,也從課程架構中驟然消失。教育政策期待融入式的品德教育能落實到日常生活或學校教育中,然而,在教學實施現場缺少明確的引導,忽略了一般學科教師是否擁有道德教育的施教能力?如此的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情況下,道德教育的確受到相當影響,演變成學校層級的負擔壓力,品德教育也流於敲鑼打鼓形式化。 2003年《天下雜誌》以「品格決定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為題,激起了社會重視品格教育的浪聲,認為落實品格教育將成為下一代人才競爭的關鍵。社會民間團體與非營利機構,紛紛投入品德教育的推度行列。教育政策在輿論壓力下於2004年公布〈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五年計畫,目前實施第三期為期至2008年。隨著時代需求改變,實施策略中提出創新品德教育6E教學方法,包含典範學習、啟發思辨、勤勉激勵、環境形塑、體驗反思,積極多元深耕優質品德教育。可以感受到不論民間團體或政府教育單位都為「缺德」的課綱做作大的彌補措施,因為品德教育可以被轉化,但不容被忽視。

品德教育與服務-學習共舞

過去的台灣教育,過於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兼顧,所謂的「優秀」常和「乖順」畫上等號,更多時候更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判依準。再仔細思量,我們對於「德育」似乎沒有具體目標,當論及品德教育時,有時被歸責於私領域的「道德修養」,如亂丟垃圾之舉,在法律上難以舉證究責,多以「道德勸說」為託詞。 現今複雜社會的道德議題已經不是以往的同質與單純,是非善惡的判斷必須集合智慧與良知,品德教育應從私領域走向公領域,公共領域的道德基礎才是當今多元民住社會的價值核心,具體目標在於追求正義與關懷,品德教育發展至今已應不是生活習慣的養成而已,而應著重於公民素質與公民行動的養成歷程。 綜觀近年來台灣中小學校園因應教育改革的推動,於品德教育施教方式可以歸納為三個特點:一是道德教育融入各科或校園生活中的樣態;二是道德教育一轉化為其他名詞或政策加以推動,例如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人權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情感教育、性別教育等;三是民間團體與學校合作,齊力推動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及方案。 教育部為了促使學生重視品格發展,將「服務-學習」納入免試超額比序,希望藉由「服務-學習」啟發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培養參與公共服務的熱忱。「服務-學習」是以學習為基礎,透過服務方式學習生命課題,可說是品德教育的具體實踐。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學習者透過與真實環境的互動,讓學習不只是在教室裡,而是走入生活的社區,經反思歷程從做中學,將知識和技能轉化應用,學生必須學習從「知道」到「參與」,從操作中肯定自我價值,發揮自己的正面影響力。在服務-學習的反思歷程中,很容易產生道德兩難的情境,如博愛座坐不坐?地上垃圾撿不撿?反思帶領可以了解學生如何推理情境,並引導高層次的道德認知發展。因此,具有結構性的反思活動,可以充實道德脈絡的推理,並促進道德發展。

誰來跳舞?

「服務_學習課程有年齡限制嗎?」 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無非是受到「志願服務」的牽絆。志願服務的發展起源於早期慈善行為,自1980-2000年,經由政府推廣與倡導,民間志願服務團體紛紛成立,直到2001年1月20日頒布實施志願服務法,也是我國志願服務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志願服務人員的運用不僅可以節省專職人力成本,豐富社會資源,也提供人民社會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管道。 根據志願服務法第九條,為提昇志願服務工作品質,保障受服務者之權益,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應對志工辦理基礎與特殊教育訓練,然後才能申請取得志願服務登記手冊。 基礎訓練包含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倫理、志願服務經驗分享、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志願服務發展趨勢、及自我了解與自我肯定、快樂志工就是我(以上課程二選一)共計十二小時。特殊訓練(以社福類志工為例),訓練內容須包含社會福利概述、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志願服務運用單位業務簡介、志願服務工作內容說明及實習、綜合討論、及人際關係 、說話藝術 、團康活動 (以上課程三選一),共計十二小時。其他類別志工(如教育類或環保類)由於術有專攻,可依照志工運用單位需求設計。 志願服務的訓練內容較為嚴謹艱澀,志願服務法對於志工的年齡雖無明文限制,但根據台北e大的線上基礎訓練內容來看,志工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認知理解力與心智成熟度,才能完成訓練歷程,滿足服務資格的要求。又各類志工必須具備不同的專業能力,所以大部分志工運用單位才會在招募志工的年齡上有所限制,期待維持志願服務的品質。 反觀服務-學習不管是方案還是課程,必然有學習目標,可以依照不同的學校特色以及社區需求,設計不同的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透過服務引導學生獲得學習成長。然而,一個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首先必須讓知識和技術連貫,也就是服務經驗要跟所學的內容有關,其次是必須有結構性的反思活動,反思活動必須依據學生的能力、偏好加以引導。反思是連結教室和社區的學習,是將服務經驗與學習目標做整合,有反思才有學習。總之,服務-學習課程可以不必年齡限制,但需要設計有品質的反思活動。   「小學生也可以上服務-學習課程嗎?」 誠如前文所敘,服務-學習課程不分年齡與族群,但在設計時必須依照學習者的認知成熟度、課程目標、社區需求、可運用時間等條件限制,做不同的課程方案設計。依照個人帶領服務-學習方案的經驗,將服務者分為國小、國高中、大學,以方案經營方式、學習目標符合性、課程連結性、方案主導性、歷程差異性等項分別敘述內容差異,如下: 國小 方案經營方式:與國小班級導師配合,採套裝課程進行。 課程連結性:以校園需求為導向,與綜合課程較多連結。如愛校護樹、校園安全、把愛傳下去等主題。 方案主導性:國小學童學習自主性較不足,故初期帶領人的指導較多,但隨著團體合作機會增加,學生自主性亦隨之增加。 歷程差異性:國小以班級為單位,凝聚共識較省力,但認知發展未臻成熟,相關知識輸入需分解簡化,所以準備期的時間安排較長。 國高中 方案經營方式:利用假日採一次性或短期性的服務方案(冬夏令營) 課程連結性:與課程連結較少,但多與社會議題為需求導向。如撿垃圾、淨灘。 方案主導性:由於時間短而匆促,且團體異質性高,故方案設計多由帶領者事前完成80%,國高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較低。 歷程差異性:服務方案事前皆已規劃完成,歷程亦安排完整。但因時間受限制,屬於任務導向,所以,反思方式多以感受表達,較欠缺深度思考、討論。 大學 方案經營方式:與大學通識課程合作。 課程連結性:以系別專長,為服務對象設計方案,如體大運保系的預防運動傷害宣導服務。 方案主導性:為同科系學生,同質性高,由學生自主方案設計,自行完成服務計畫,帶領者則提供反思活動提升道德高層次發展。 歷程差異性:發揮服務-學習做中學的特質,所以服務期較長,且著重於每次服務後的反思活動。但若團隊間彼此較陌生冷漠,則必須花時間在準備期以凝聚共識。 服務-學習課程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雖有一定的大框架,卻沒有制式的執行方式,可以隨著學習者的認知成熟度,調整學習目標與服務計畫,所以,國小學生當然可以上服務-學習,也是奠定道德發展的基石。 「小學上過服務-學習課程,到了大學還需要再上嗎?」 這個問題形同「今天已經吃過早餐了,為甚麼還要吃午餐?」一樣的令人莞爾。第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有實用深淺差別,應該沒有「學過了,就不用再學」的功利色彩。第二、服務-學習具有跨領域學習的特性,並非單獨學科,當學得的知識領域愈是豐富,所能運用於解決問題的資源愈是充足。第三、根據教育部的理想規劃,以及前文的論述,應該可以明白服務-學習課程實屬品德教育的一環,不論年齡、身分如何都應具備品德修養,因此須要持續提醒、鼓勵,最重要的是,每一位社會上的公民都應發揮個人正面的影響力。 有鑑於此,個人認為服務-學習課程不僅要從國小開始,甚至幼兒園就該納入學習領域,而服務-學習課程也不應有年齡限制,即便是銀髮族的樂齡學習、上班族的在職訓練,都建議安排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有助於釐清自我價值,培養反思能力,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如此一來,社會道德風氣自然端正。 「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有一定的步驟或教案嗎?」 沒有!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設計時必須考量:學校或社區的需求、學生認知成熟發展,團體動力的發展等等因素,因此,沒有一定的教學教案或步驟,但是必須經過四個歷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確實掌握每個歷程的重點與目標。每個歷程的時間安排也沒有硬性規定,既然服務-學習是以學習為基礎,理應以學習者的實際狀況,為首要考量。在服務-學習活動的個人帶領經驗中,當「進度」遇上「態度」的問題時,是傾向選擇釐清「態度」優於趕進度,當態度對了,一切都好辦。 帶領者必須了解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的結束只是達成「階段性」的任務而已,尤其服務-學習對於社區的貢獻必須是延續發展、深耕經營,即便是一次性的服務-學習方案,可以將改變校園或社區的目標分解成多個小目標,由不同的團體分梯次共同完成,所以方案目標的傳承意義相對重要。 當我們畫水彩畫調色時,必須使用清水將兩種不同顏料調和在一起,才能成為另一種新的顏色,而「服務-學習」的課程或方案設計原則,就是要向調色時的清水,融合課程目標與服務計畫,預期產生對學習、對社區都有成長的互惠結果。

請跟我一起~碰恰恰~碰恰恰

承蒙感恩基金會的「感恩齊追夢,好行圓好夢」計畫,運用品格聯絡簿累積好行為點數後,爭取班級圓夢獎金與圓夢計畫,透過圓夢計畫的執行讓服務-學習得以進入國小校園,並與品德教育連結,雖個人教學經驗尚不純熟,至少期許能幫助教師們對服務-學習的正確理解。以下分別以套裝課程、校外教學、假日服務等不同型態,分享服務-學習方案內容。 一、套裝課程 是指每周固定安排40-80分鐘的課程,因考量不擠壓至其他課程,共計360分鐘。結束後頒贈6小時的服務-學習時數證明以資鼓勵。 【舉例】台中市九德國小的「珍愛九德」 課程目標:藉由校園安全宣導服務方案認識服務學習、培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內容:
  • 準備期:凝聚團隊共識、認識服務-學習的特質與發現校園安全需求。
  • 服務期:決定服務型態、體驗服務。
  • 服務內容:以6-5人為一小組,自行設計互動遊戲,利用下課時間與校園內同學或師長,藉由互動遊戲進行校園安全宣導,並請參加者簽名宣誓願意遵守校園安全規則。
  • 慶賀期:回饋與分享(結果影響),利用下課時間觀察宣導後的成效。
    二、校外教學 是結合班級的戶外教學所進行的一日活動,完成任務後可獲贈八小時的服務-學習時數證明。如果能夠,建議未來也可以與畢業旅行結合,設計一次有意義的畢業公益旅行。 【舉例】台中市塗城國小的「把愛傳出去」 課程目標:結合課程學習,認識大甲鎮瀾宮的建築之美與媽祖繞境文化。同時由學生自規畫行程,設計公益旅行的服務方案,邊旅行邊做公益。 課程內容:
  • 準備期:凝聚團隊共識、認識服務-學習的特質與「讓愛傳下去」的意義。
  • 服務期:決定服務型態、體驗服務。
  • 服務內容:
  1. 在大甲媽祖繞境出巡前,由該班學生自行策劃以大甲鎮瀾宮為目的地的「公益旅行」,旅行途中至少必須幫助五個路人,並藉由親製的「愛的貓頭鷹」卡,讓助人的愛傳下去,期待愛的貓頭鷹卡集滿五個受助者後,能寄回塗城國小。
  2. 全程公益旅行以服務學習理念貫穿,服務內容由學生自行觀察然後蛀洞提協助,包含協助麵攤擦桌端菜、便利商店幫忙擺設物品、餅店幫忙綁繩索、協助香客過馬路等等,現場透過做中學的服務以及團體反思、修正服務方式,學習彼此尊重包容,最後以團隊合作完成把愛傳下去的任務活動。
  • 慶賀期:回饋與分享。共發出25張「愛的貓頭鷹」卡片,最終回收到五張填寫完整五位受助者的卡片寄回塗城國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世間的溫暖。
  三、假日服務 此方案是為了滿足教育部規定國中生一學期內必須領取六小時的服務-學習時數而設計,因此利用周六下午四小時,每月一次,以「撿福氣,愛地球!」為服務議題。雖然時間受限制,服務內容也事前安排妥當,但在同一地區(饒河街夜市)共舉辦三場,募集松山、內湖、南港地區國中生參加,每次目標相同,參與的學生不盡相同,每次服務後的反思結果不同,最後也發展出創意的服務。 【舉例】「撿福氣,愛地球!」YES,We Can! 方案目標:學習正確的服務-學習觀念、學習觀察社區需求、體驗團隊的包容與尊重。 方案內容:
  • 準備期:凝聚團隊共識、認識服務-學習的特質與發現饒河社區需求。
  • 服務期:決定服務型態、體驗服務。
  • 服務內容:周六於饒河街夜市開市前撿地上垃圾,發現地上垃圾就屬菸蒂最多,於是創意發想:自行製作菸蒂袋,贈發抽菸的路人,並提醒菸蒂不落地,維護環境衛生。
  • 慶賀期:回饋與分享,雖然街道依舊菸蒂很多,但學生已經從過程中累積觀察與想辦法解決的能量,可惜人力不足,導致方案暫停,而此方案是值得持續發展推廣。
根據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政策,已將服務-學習列入增額比序項目,用意雖良善,但是許多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因為不甚瞭解而無所適從,所以急病亂投醫的怪現象比比皆是,同時也造成大家誤解服務-學習的特質,扭曲服務-學習基本價值。 有鑑於此,服務-學習的師資培訓是有必要持續加強的,建議詳細規劃初階與進階的培訓架構,釐清教育者對服務-學習的觀念,並協助甚至陪伴教師將服務-學習納入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透過有計畫的服務方案,以及結構性反思,讓學生學習從「知道」到「參與」,從操作中肯定自我價值,發揮自己的正面影響力。 服務-學習是一個新的名詞,看似新興的教學方法,其實回到教育初衷,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就是一種生命教育,即培育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品德,能夠學以致用,為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力,服務-學習不過是透過做中學與反思來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之一。其實,服務-學習原來很簡單!。 「服務-學習」就像一支圓舞曲,在固定的節奏上附和著不同的旋律,舞者在快速旋轉舞步中,和諧的融入擺動、傾斜、升降的技巧,使舞姿顯得更加的輕快流暢,營造的歡愉及自由氣氛。 來吧!一起來跳支服務-學習圓舞曲!   參考書籍
  1. 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_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洪葉文化2008,08。
  2. 李琪明/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6,9 (2),55-74。
  3. 李琪明/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 2008,53(3),153-178。
  4. 孫效智/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通識在線,2008,19,3-5。
  5.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6. 天下雜誌社主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 /天下雜誌,2003,287,1-284。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