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海洋,學習才有感動

專業帶領人  陳宗仁

       這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4保育海洋與海洋資源,將帶領台東縣瑞源國小高年級學生一起探索學習「永續海洋保育」的專題。

       我認為要讓學習有感、行動有影響力,前提要建立「保育」觀念與學生的情感產生連結,也就是學生要對議題發自內心感受與真實體驗,才能發展實質意。

        在服務-學習的準備階段,透過許多影像紀錄的報導與介紹,學生了解現今全球海洋汙染的現況,尤其是太平洋東岸因為洋流作用導致累積了面積驚人的垃圾帶,俗稱為「垃圾島」,海面上漂流的垃圾面積竟然有44倍的台灣這麼大,長期的海洋污染不但破壞生態,大多數的可食用魚類都面臨滅絕的威脅,甚至影響各國漁業的經濟發展。

        縱然如此,這些真實報導對於這些僅有十來歲的孩子來說,有如隔靴搔癢,共鳴度並不高。經過調查發現:原來班上21位的孩子裡,有超過一半人數從未親自踏上海邊沙灘、未親眼看過海浪、更遑論觸摸海水的溫度了。「海洋」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實在太遙遠了!這個發現足以讓身在四面環海島上的教育工作者汗顏。

       既然看見了孩子的學習需要與必要,於是,我決定為孩子們規劃了一場親近海洋的「踏浪」體驗活動。

       當天一早,我們連同老師家長一行人風塵僕僕地從縱谷的鹿野瑞源搭乘區間車來到太麻里海岸,當孩子一走出防風林,映入眼簾的寬闊海洋與一望無際的沙灘,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換上拖鞋,又興奮又好奇地直往海灘邊際衝,陣陣白浪來了又走,走了又來,沖濕了雙腳,每個人都忍不住大叫,開懷大笑,體驗這個未曾有過的美妙感受。學生阿娟說(化名):「這是我第一次走到沙灘碰到海水,好開心喔!」。

       雖然海風很勁,浪很強,乘風迎面而來的海水化為小水珠,撒在每個孩子的臉龐上,讓曬得紅通通的臉蛋更顯閃亮剔透。我們帶著孩子在沙灘上奔跑,堆起一個又一個創意的沙堆,短短二個小時的海灘踏浪體驗,點燃了每一雙炯炯有神的眼,也找回在常規教室裡遺失的熱情,這就是大自然獻給人類生命的活泉。

        來到海灘,當然少不了淨灘行動。孩子們誤以為舒服又美麗的海灘怎麼會有垃圾呢?結果,孩子們事與願違的發現:原來在看不見的沙堆下、防風林裡,被丟棄了各式各樣大量的垃圾,包含空酒瓶、竹筷、各式塑膠袋、廢棄保麗龍箱、用過的口罩、塑膠排水管、肥料麻布袋、以及數不盡的菸蒂。這些垃圾一旦受到大雨或颱風來襲,將全數被沖進海洋裡,造成難以復原的海洋汙染問題。

        經過短短40分鐘的淨灘行動後,我們一共清除了8大袋的垃圾,我挑戰的問大家:「這些垃圾撿得完嗎?」

        孩子們氣餒的說:「不可能撿得完!因為實在太多了啦。」

       「那該怎麼辦?」

        其中一位孩子大喊:「我們要『教』大家不要再亂丟垃圾。」

        是的,要教別人改變行為,自己必須從理解、討論到實踐,才能發揮正面影響力。在教育現場普遍可以遇見「習得無助」現象,是指當孩子不斷地受挫,感到自己無能為力,沒有信心,無助的感覺淹沒鬥志,最終放棄努力。

        然而,服務-學習強調從體驗中獲得學習,發展堅定的自信力,再將學習轉化為具體行動,也就是融合認知學習與經驗學習,最終覺察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改變世界的人。

        身為也思專業帶領人的我相信:服務-學習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成功經驗,透過反思與理解,引領學習者面對事實並正向歸因,才有機會突破學習無助,減少自我放棄。我將持續推廣服務-學習觀念,散播多元學習的信念,滋養更多生命的核心素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