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結合永續教育,一起深耕未來

文/社團法人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 秘書長  郭瑤萍

               

        臺灣在2019年8月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筆者認為,永續發展教育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融合,採用創新教學以經驗探索、行動導向及學習轉移的歷程,能讓學習者學習批判性思考,建立系統性、脈絡性的價值觀與態度。

 


資料來源:台灣也思服務學習協會112年度服務學習課程統計資料

        多年來筆者嘗試將服務學習與永續發展目標融合設計成跨領域的創新課程,並與多所國小的第一現場教育協同合作,近期的合作單位有:新北市育英國小、彰化縣田頭國小、臺東縣瑞源國小等,筆者依照在地文化結合永續發展目標客製化的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日常,拉近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友善關係。

        最早在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了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的概念,2017年聯合國進一步發布永續發展教育ESD是達成SDGs的重要工具,冀望培養學習者的知識、價值觀、態度和技能,以使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永續發展教育包含各類與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不限環境領域,特別強調人權平等、人文永續更深遠的概念,永續發展教育可期待的目標是培育具備全球公民素養的公民。

 

        公民素養的培育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行動,從認知到實踐過程,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通常是最遙遠的距離。所謂「知行合一」必須透過體驗與反思,才能讓大腦及內心深層的潛意識知道,認知才會變成行動。

        舉例說明,筆者自112年3月至5月到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入班進行服務學習課程,下表「我省水,我驕傲SDG6」課程設計,藉著服務學習的歷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階段),以永續發展目標SDG6「淨水衛生」為題材,確保所有人享都能享有水資源衛生及進行永續管理,並跨領域和社會科的「家鄉特色」連結,結合探索體驗和任務的設計,輔助核心課程的經驗學習,以增加反思的厚度。

        最常聽見學生的反思回饋是:在服務學習課程中可以學習到課本以外知識,發現學習的樂趣;而協同合作的教師也會在過程中看見學生不一樣的表現,多是「驚豔」回饋:想不到學生是可以接受挑戰並完成任務,原來學生有無限的潛力!

        現行臺灣公民教育主體放在政治制度與法律層面,校園推動的品格教育內容過於窄化,缺少民主與日常、公共政策面向互動,筆者認為,透過改善傳統授課方式,以充權為導向增加彼此「對話」機會,將學習自主權交還給學習者,引發個人內在主動自發性,其次促進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合作,提升教師與家長社會參與機會和培養全球公民價值觀和態度,才能實現有意義的全球公民教育。

        永續發展教育能以跨領域學習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科技與現代生活、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等相關領域,運用反思與互惠的經驗學習,讓學習者理解自身的社會環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進而能理性、平等的對話,累積公民社會之能量,以落實「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之人才培育。

發佈留言